1931年9月18日
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
此後,不到1年的時間
日本侵占東北全境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
東北抗聯將士
在白山黑水之間
在林海雪原深處
苦戰十四載
為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十四年浴血奮戰
十四年艱苦卓絕
寫不盡東北抗聯的血淚抗爭
東北抗聯精神
是偉大抗戰精神的具體體現
譜寫了中國抗日戰爭史上
氣貫長虹的英雄史詩
鐵血英魂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由吉林省廣電局策劃,與長影時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資製作的10集東北抗聯題材微短劇《鐵血英魂》,將於2025年8月15日,在愛奇藝、優酷、騰訊等平台同步播出,銘記傳承永遠燃燒的東北抗聯精神。
導演手劄
在創作過程中,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零下四十幾度的嚴寒,東北抗聯戰士彈盡糧絕、親人離散,在深淵一般的絕望和困境中,是什麽支撐著他們戰鬥到最後一刻?我想,是對理想信念的絕對堅定,這是一種極致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微短劇篇幅較小,如何在碎片化的敘事中傳遞好、表達好這種珍貴的精神,對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以真動人。堅定的信仰並非一蹴而就,之所以熱烈滾燙,是因為經曆了艱難抉擇和深思熟慮。英雄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也會恐懼、迷茫、痛苦。在拍攝過程中,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格外注重對這些細微情感變化的刻畫描摹,傳遞烽煙背後的真實呼吸,讓英雄兒女的心路曆程和成長軌跡更具真實性,從而引發觀眾的精神共鳴。
以小見大。微短劇不擅長渲染宏大的戰爭場麵,那就在小細節方麵下足功夫。劇中的每一件物品,《雪葬》裏傳遞的玉米粒、《旗》中浴血的軍旗、《最後一顆子彈》中父親的口琴、《尋父》裏模糊的照片,等等,都是劇組精挑細選的。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的想法是,用一個小物件,引發一段故事,延伸出一個令人信服的曆史時空,從而展現一份壯烈,升華一種情感。
編輯手劄
看到片花,突然想起一部小說《八月的鄉村》。1935年由蕭軍創作,是比較早期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武裝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作品,出版後左翼文壇轟動。在後記中,蕭軍寫到,“墨寫的曆史雖然有時可以被歪曲、消滅;但人民血寫的曆史是無法、也不可能被歪曲、被消滅的”。
引用在這裏,是對吉林省廣電局策劃推出這部微短劇的最好詮釋——以影像之力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緬懷英烈、鐫刻不朽,讓後來者永遠銘記,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習以為常的一切,來之不易。
回顧整個拍攝過程,數不清的探班、服務、指導、研討、碰撞,以及那些腳踩長白山上厚厚積雪,反複取景,反複揣摩,不眠不休的夜晚,直到現在看到了最終呈現出的成片效果。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有理由相信,一切辛苦終有收獲。
影片基調是厚重的,底色是光明的。最後一集《尋父》,楊靖宇將軍思念兒女,“在河南還有一雙兒女,真想他們”“等勝利了,就好了”;孩子追隨父親,“爹是抗日英雄,他一直都在”。這是楊將軍的兒女在尋父,也是後來者對英雄的追尋。英雄雖逝,浩氣長存。
對於這部作品的品質,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