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劇改編自人民文學獎獲獎作品、作家趙德發的“農民三部曲”之一《繾綣與決絕》,以魯南地區土地變遷為背景,講述了寧、封、費三個家族、兩代人的命運沉浮。
在這片土地上,有農民世世代代對土地的樸素依戀,也有女性在困境前形形色色的人生。
遭逢巨變,成為農婦的寧繡繡;
被封建禮教所害,也擁護封建禮教的舊式女性費左氏;
溫厚純良、心胸豁達的大腳娘……
在生活的重重磨難中,有人受製於時代,亦有人不屈從命運。
當故事走向尾聲,寧繡繡用自己的一生告訴你我一個道理:
再苦的日子,也要開出花。
女人最硬的底牌,是自己的堅韌與豁達。
正如原著作者趙德發所說:
生萬物者,非天非地,是人不滅的念想、不跪的膝蓋、不死的心氣。
無論身處何種境遇,每個人都應當堅韌如草,才能開出花,長成樹。
寧學祥: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
1926年的寧繡繡是天牛廟村首富寧學祥的長女,不愁吃穿,即將嫁到費家為人妻。
但在出嫁前夕,遭逢意外。
土匪假扮成送禮的佃戶,將她劫走上山,要寧家用五千大洋贖人。
贖金不少,對於坐擁七百畝地的地主寧學祥而言,不算多。
不過他們沒想到的是,寧學祥愛女兒,更愛錢、愛地。
閑時都要背著糞筐在路上撿糞,藏著糧倉鑰匙,舍不得每張地契,必要時還能趁人之危,低價奪地。
誠然,寧學祥心裏有親情。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
俺閨女從小蜜罐子裏泡大的,劃根洋火俺都怕她累著手腕子。
隻是他舍不得女兒,舍不得親事,更舍不得地。
明知道女兒的婆家不要在土匪窩裏過了夜的新娘,明知道土匪隻要錢就能放人,但他還是猶豫不決,以至於失去最好的時機。
猶豫不決,在此刻是這位父親最好的態度。
以至於他的一次打算,毀掉了兩個女兒的人生。
大女兒被父親的冷漠傷透了心,小女兒被有意為之的替嫁誤了終身。
作家李思圓說過一句話:
人跟人不過是相識一場而已,你又能指望對方什麽?
說到底,權衡利弊是人性的本能。
手足親情如此,父母子女亦是如此。
凡事靠別人,無論對誰而言都是一場災難。
今天會因為意見分歧鬧得不可開交,明天或許會因為金錢利益反目成仇。
因為人性的底層邏輯是任何情感的份量,都無法超越個人對自身利益的守護。
沒有無來由的好,也沒有無條件的給予。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往往隻有明碼標價。
當你有價值,他人自會有取舍。
當你價值不夠,即使是身邊的人也會棄你於不顧。
可話說回來,誰又能有無條件的愛呢?
感情執著於原則,會換來人情的冷漠,沒有原則,也可能滋生更多的傷害。
或許活到了一定年紀,就會懂得一個人最大的清醒不過是:
不高估關係,不低估人性。
封大腳:喜惡同因,所有性格背後都藏著代價
寧繡繡被綁上山後,封大腳是唯一一個上山救人的人。
他孤身一人闖到土匪寨,帶著寧繡繡從這個地方離開。
對於突逢大難又遭親人背叛的寧繡繡來說,封大腳是個好人,是一個值得托付的人。
於是,當她不願意待在寧家的時候,封家成了她的救命稻草。
她答應了封家的親事,成了封大腳的妻子。
封大腳確實如她所想,是個重情義的人。
他會照顧寧繡繡的生活習慣,替她買來牙粉、肥皂,拿家裏唯一的水缸給她洗澡用。
他也深知兩人的婚姻來得倉促且糊塗,為了幫助寧繡繡,去和她曾經的戀人費文典談話,給兩人續緣的機會。
在費文典失約之後,又敲鑼打鼓,給繡繡體麵的婚禮儀式,擊退村裏的流言蜚語。
他重情,同樣也受製於情。
會因為戀家,而放棄去縣城打拚的機會;
還會因為兩家長輩都不願意拿土地種藥材,怕親爹生氣,跟妻子產生分歧。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喜惡同因。
意思就是你喜歡一個人的理由,可能就是後來你討厭他的原因。
同一個特點,在不同情境下就成為了優點或缺點。
事實上,每一種性格特質背後都有相應的代價。
理性、穩重的性格,可以是情緒穩定,也可以是過度冷漠;
事事有回應的性格,可以是溫情體貼,也可以是控製欲強;
就像封大腳的善良和顧家,讓他成為寧繡繡低穀時溫暖的依靠。
但在追求個人發展時,這就變成了沒主見和不上進。
說白了,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人生中的每一段長久的關係都伴隨著妥協與包容。
平和地看待人際關係中的起伏,才能發現真正的幸福就藏在那些被理解與接納的不完美之中。
大腳娘:人和人最好的關係,就是沒有期待
寧繡繡從土匪窩回來後的第一頓飯,是婆婆大腳娘遞上的。
沒有多年媳婦熬成婆的刁難,隻有一個女人對另一個女人的心疼。
她當然是一個“婆婆”,當發現已婚的兒子被人喜歡時,她第一時間是對兒子魅力的自豪。
但她並不是一個“惡婆婆”。
她會心疼對方的經曆,看到兒子花費銀錢準備花轎迎娶寧繡繡,眼裏也隻有對新人的祝福。
兒子偷偷給兒媳買牙粉,她樂見其成。
旁人對寧繡繡有意見時,她會出言維護。
當繡繡嫁入封家的第一天,小心翼翼地提出拿鹽刷牙。
從未見識過的大腳娘轉身就去拿了鹽。
又在丈夫封二嫌棄兒媳婦刷牙、生火等生活習慣,直言家裏沒這些規矩時,維護兒媳婦:
這閨女不是把規矩帶來了嗎?
丈夫惦記兒媳婦嫁妝裏的地時,她惦記著的是對方東西夠不夠吃,給兒媳婦做新鞋。
她是想到什麽就說什麽的人。
沒有想好結果再去做,而是順心而為。
質樸的善,促成了這個家的互幫互助。
不難發現好的關係,彼此都是很好的人,婆媳關係也不例外。
相互滋養,互為貴人。
聽說過一句話:
幸福是因為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這過程中與他人建立了各種美好的關係,相互陪伴,相互溫暖,相互成就。
說到底,有利可圖是人性使然,但在利益麵前保持善良和真誠,最能打動人心。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最難的是停止期待。
有期待就會有要求,有要求則會滋生不滿與怨懟,伴隨著無形的壓力。
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的要求,都會在不經意間破壞關係的自然流動。
而最舒服的關係,永遠是沒有期待。
哪怕你是誰的父母,誰的伴侶。
唯有不再執著於預設的結果,生活才能順了。
寧繡繡:不死的心氣
劇中的諸多女性人物裏,寧繡繡始終是最特殊的一個。
相比較妹妹的天真懵懂,她始終在命運的變數中尋找生機。
進了土匪窩裏,她不認命,在大雪天中仍在奔向家的方向。
從婚前的養尊處優,到婚後的勞作忙碌,她不認命,積極適應婆家的生活習慣。
不會生火,那就學生火;
不會種地,那就學種地;
不理解父輩對於種草藥的排斥,那就去解決他們的顧慮;
無法得到丈夫的支持,那就自己去嚐試。
不管發生什麽,她始終選擇堅定地活下去,相信那句話:
地能生萬物,人也能絕地重生,隻要心不死,手不懶,日子就能生出花來。
事實上,人生不是到了某個年紀就會一路順遂,每一個人生階段,自有它的難關與不易。
少年時,在求學中迷茫人生的方向;
青年時,為了生活和夢想不斷拚搏,時常感到壓力如影隨形;
中年時,肩上的責任愈發沉重,事業、家庭、健康等各種問題交織在一起,讓人難以喘息;
老年時,又不得不麵對身體的衰老和對過往的回憶與釋懷。
生活給的磨難,時間久了會長出繭子。
但換個角度來看,隻要長了繭子,就不疼了。
每一個日子都看似無望,但每一天,又在產生新的希望。
正如此,無論處於哪個階段,都不要輕易放棄。
困難隻是暫時的,挺過去就會迎來新的轉機。
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長的契機,每一段困境都在孕育著希望。
隻要堅持下去,總會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相信自己的力量,也相信時間會帶來答案。
因為活著才有未來,而在未來一切都會發生。
生萬物,萬物生。
電視劇《生萬物》在土地之中聽見萬物生長的聲音,來自於植物,也來自於人。
他們熱愛著土地,也擁抱著生活中的每一個瞬間,讓生命的力量在四季更迭中愈發蓬勃。
在彎路中不斷延展,像河流衝刷出新的河床,像種子破土而出,向下紮根,向上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