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屬於“小妖怪”們的夏天。
隨著口碑的持續發酵,截至8月20日,今年暑期檔最大黑馬《浪浪山小妖怪》累計票房突破10.8億元,不僅成功躋身國產動畫電影票房榜第七名,更刷新了中國影史國產二維動畫電影票房紀錄。根據燈塔專業版的最新預測,該片最終票房有望突破17億元。
國產動畫電影創造票房奇跡早已不是什麽新鮮事。
近年來,這一類型片屢創佳績,2020年的《薑子牙》、2023年的《長安三萬裏》、2024年的《熊出沒·逆轉時空》票房均突破15億元。今年年初,《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成為了“爆款中的爆款”,不僅憑借154.46億元的累計票房穩居中國影史票房榜首,更超越《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拿下全球影史票房第五名。
當下,國產動畫電影早已突破“小孩子才看”的刻板印象,成長為推動票房增長的重要類型片,並初步探索出了一套適合國內市場的高票房創作範式。
三大特征與兩條路徑
從文娛先聲盤點的國產動畫電影票房TOP 10來看,當下高票房國產動畫電影呈現出三大顯著特征。
首先是時間分布的集中性。榜單中2020年後上映的作品占比高達80%(8/10)。根據國家電影局備案數據,2015年至2025年初,全國動畫電影立項總數達1297部,累計票房443億元。其中,年度總票房從2018年的16.57億元躍升至2025年的百億規模,實現八年八倍增長。
今年第一季度,國產動畫電影票房更是在《哪吒之魔童鬧海》的帶動下突破151億元,創曆史新高,這反映出近年來國產動畫電影的高速發展和市場影響力的持續提升。
其次是題材分布的壟斷性。除三部《熊出沒》外,奇幻題材占絕對主導地位(6/7),成為國產動畫電影市場的“硬通貨”。而在這些作品中,傳統神話題材又占據絕大多數,《浪浪山小妖怪》《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取材自《西遊記》,《哪吒》兩部曲和《薑子牙》則改編自《封神演義》。這些作品憑借經典神話IP的加持,持續創造出現象級市場表現,證明依托於頭部神話體係的奇幻題材國產動畫,依然是當前市場最具商業價值的創作方向。
最後是口碑的正相關性。除《熊出沒》係列的“合家歡”剛需外,高票房作品普遍伴隨高口碑。其中兩部《哪吒》8.4分、《長安三萬裏》8.3分、《浪浪山小妖怪》8.5分,表明在沒有明星效應加持的國產動畫電影領域,作品本身的質量優劣和口碑發酵成為決定票房成敗的關鍵因素。
深入分析可發現,當下高票房國產動畫電影已形成兩條特色鮮明的發展路徑。
其一是以《哪吒》係列為代表的傳統神話當代演繹。這類作品依托深厚的文化基因,通過現代化視覺革新和價值觀重構,形成獨特的市場競爭力。其最大特點在於以IP為殼,潛在受眾廣泛,風險大但具備成為現象級爆款的先天條件。
其二是以《熊出沒》係列為代表的親子向IP養成,其特點是穩紮穩打,通過係列化開發逐步培養觀眾忠誠度。與神話IP改編不同的是,這類作品以IP為核,擁有小眾但固定的受眾,需要多部作品的持續積累,逐步實現從兒童觀眾向全年齡段受眾的滲透,雖然很難“大爆”,但風險可控且收益穩定。
在這兩條差異化路徑的推進下,國產動畫電影市場形成了以光線傳媒與華強方特兩大頭部玩家為主導的競爭格局。前者通過構建“神話宇宙”樹立行業標杆,後者憑借《熊出沒》係列占領親子市場。
數據顯示,在國產動畫電影票房TOP 10中,光線傳媒主導4部,華強方特出品3部,追光動畫與上影集團各占1席。而十月文化曾接受光線傳媒投資,因此《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也可視作光線係作品。
由此可見,當下國產動畫電影探索出的發展路徑獨具特色,既不同於好萊塢的全球標準化敘事體係,也有別於日本的ACG聯動產業鏈模式,而是紮根於深厚的中華文化。一方麵,以喚醒國內觀眾深層集體記憶與情感共鳴為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麵,憑借鮮明的本土化標識,精準契合中國觀眾特有的消費習慣與審美取向。
國產動畫電影的來時路
國產動畫電影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發展路徑,與背後的產業基礎、市場需求和文化基因息息相關。
在政策扶持與技術創新的驅動下,近年來國漫展現出蓬勃的發展活力,市場規模實現爆發式增長。據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預測,中國動漫產業總產值將在今年突破4500億元大關,較2019年的760億元實現近5倍增長,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8.3%。這種市場規模的高速擴張,標誌著中國動漫產業已經完成了從小眾到主流消費市場的跨越。
2015年,《西遊記之大聖歸來》以9.55億元票房成績,打破了“動畫片等於低幼向”的市場偏見,為國產動畫電影開辟了新天地。在這一突破性成功的鼓舞下,國產動畫電影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大魚海棠》《羅小黑戰記》《薑子牙》《長安三萬裏》《哪吒之魔童降世》與《熊出沒》係列相繼問世,推動了整個國產動畫電影產業在創作實踐中不斷進化。
資本市場的持續進入、專業人才的逐步積累、製作技術的迭代升級,使得國產動畫電影在駕馭宏大奇幻場景和複雜敘事上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為神話故事的現代化改編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障和創作支撐。
與“國漫崛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進口動畫電影的市場號召力持續減弱。
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近十年來進口動畫票房冠軍仍是2016年上映的《瘋狂動物城》,其累計票房15.38億元,弱於《薑子牙》。而《尋夢環遊記》《神偷奶爸3》《冰雪奇緣2》等作品雖偶有亮點,但整體口碑呈現波動狀態,票房則普遍維持在10億元量級,處於國產動畫電影的中腰部位置。
這樣的背景為神話IP改編和親子向IP的脫穎而出創造出得天獨厚的優勢。
對於神話IP改編而言,其最大優勢在於受眾認知基礎廣泛,經典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既能降低觀眾的接受門檻,又容易引發全民熱議。《哪吒之魔童鬧海》將“逆天改命”的傳統主題,轉化為當代年輕人突破桎梏、追尋自我的精神寫照;《浪浪山小妖怪》通過底層小妖的視角重構《西遊記》,描繪出平凡人物的奮鬥曆程。這種“以當代視角重構經典”的創作手法,不僅延續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更賦予了經典故事嶄新的時代內涵。
而親子向IP則憑借Z世代觀眾“從小看到大”的童年記憶,構築起穩定的親子市場基本盤。典型例子如近年來口碑最好的《熊出沒》係列作品《伴我“熊芯”》,其敘事既滿足了兒童的觀影需求,又以母愛為核心,構建起麵向成年人的隱喻表達體係,這正是該係列突破年齡圈層,成長為全民性合家歡品牌的核心要素。
顯然,這兩種路徑都依賴IP,但核心邏輯卻截然不同。
如何講出新故事?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盡管神話IP改編和親子IP這兩條路徑已初步驗證了商業可行性,卻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範本,其發展仍麵臨諸多挑戰。
國家電影局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共上映62部動畫電影,累計票房68.63億元,較2023年同期減少15%。其中,國產動畫電影除《熊出沒·逆轉時空》外,幾乎“全軍覆沒”。
首先是神話題材改編領域的同質化困局。隨著同類作品不斷湧現,觀眾審美疲勞已逐漸顯現,如何借助經典神話框架,講述真正具有當代精神的新故事,成為行業麵臨的核心難題。事實上,近年來神話IP改編作品數量雖多,但除頭部項目外,票房表現普遍乏力。
去年,以楊戩為主角的《二郎神之深海蛟龍》遭遇口碑票房雙失利,不僅在豆瓣僅收獲4.8分,票房更以400萬元慘淡收場。同樣,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非一線神話故事為主題的作品,也大多難逃市場遇冷的困境。這表明神話IP改編賽道已形成顯著的“馬太效應”,頭部作品通吃市場紅利,而中腰部及尾部作品則麵臨嚴峻的生存壓力。
更值得警惕的是親子IP賽道,創新空間受限、受眾圈層單一、過度依賴IP等問題也日益凸顯。
目前,該賽道幾乎完全被《熊出沒》係列壟斷,與之定位相近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係列則反響平平。其中,去年的《喜羊羊之灰太狼之守護》票房僅收獲9100萬元,暴露出親子IP培育的艱難性和市場高度集中化帶來的風險,一旦IP影響力衰減,票房增長將難以為繼。
在這個層麵上說,國產動畫電影必須超越題材依賴與模式複製,真正聚焦於“如何講好新故事”這一核心命題。
對於神話IP改編,不應止步於視覺升級或世界觀複刻,而應轉向“故事內核的當代化轉譯”,借神話之殼,回應現實之問。正如《浪浪山小妖怪》中所展現的,或聚焦邊緣人物的命運悲歡,或注入現代價值觀的思辨,讓傳統神話與當代觀眾產生真正的精神對話。
而在親子IP領域,“新故事”意味著打破“低幼”與“說教”的窠臼,用普世情感和精良製作征服全年齡觀眾。它可以是對孩子內心世界的細膩關照,也可以是對成人情感的隱秘呼應,用不妥協的審美和紮實的敘事,讓家庭觀影不再是“陪看”,而成為共同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共鳴。
在現有的兩大路徑之外,國產動畫電影還需積極開拓第三條發展道路。當下,AI技術浪潮正全麵襲來,如何借助技術革新,創作出既根植本土文化精神,又具有國際視野的作品,成為行業新熱點。
當下,技術已為國產動畫電影插上翅膀,但唯有紮根文化土壤、照應當代心靈的創新敘事,才能成為跨越代際與國界的永恒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