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消息顯示,紅果短劇已開始小範圍測試新的短劇打標功能。具體而言,針對在收藏量、點讚量、評論量等維度表現優秀的短劇,紅果短劇將為其打上諸如“點讚破XXX萬”等標簽。例如《親愛的,我要結婚了》就被打上“點讚破100萬”標簽,《朕與她》打上了“評論破5萬”標簽。同時相關標簽也是一個“入口”,用戶在點擊後即可進入整合了更多類似短劇的列表。
熟悉B站等平台的朋友想必對此並不陌生。從體驗來說,紅果短劇此舉顯然是希望在熱度值、播放量之外,為用戶提供更多、更有效篩選內容的方式。畢竟相比播放量,收藏、點讚、評論等數據更能反映一部短劇的市場表現,也有望進一步降低用戶的決策成本。而且對於片方來說,此舉也會引導他們將創作方向從“博眼球”轉為“留住用戶”,產出更符合用戶喜好的內容。
當然,鑒於用戶普遍存在從眾心理,各類爆款榜單、列表也不可避免的會進一步放大頭部短劇的虹吸效應。而且需要注意的是,此前在今年4月,紅果短劇就曾對熱度值進行改版,在調整統計口徑的同時取消了熱度值上限。在此舉之後,諸多頭部劇集的熱度值也呈現出飆升之勢。
對於爆款短劇,紅果短劇也不遺餘力地為其造勢。根據其所公布的信息整理,今年截至7月16日,就已公布了17部播放量突破10億的短劇,而且就在在7月初,紅果短劇迎來了史上首部播放量突破10億、熱度值超1億的短劇《念念有詞》。
不難發現,紅果短劇似是有意將資源進一步向頭部、爆款傾斜,畢竟後者才能為平台帶來更直接、可觀的收益。
雖然Questmobiles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紅果短劇月活用戶規模已達1.99億,稱得上是遙遙領先。但麵對騰訊、小紅書等平台也開始下場分食短劇市場,其依然麵臨著不小的壓力。更為重要的是,紅果短劇的用戶規模增速已經開始放緩。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除了用戶規模外,爆款數量無疑是平台實力的體現,也能帶來新的營銷話題點。再加上當前短劇用戶 “用腳投票” 特征顯著,對於單一平台忠誠度較弱,所以破局關鍵便在於打造“紅果短劇=爆款”的用戶認知。畢竟隻有通過持續產出精品內容,建立用戶對平台的依賴,而非單純依賴字節係生態的導流,才能在後續的競爭中立於不敗。
更進一步來說,隨著用戶增長速度的放緩,廣告變現的天花板也會隨之而來,所以紅果短劇自然也需要思考如何拓展更多的商業空間。考慮到近期其已開始測試起圖文社區和短視頻功能,或許就正是在為此做準備。
例如,雖然付費短劇已經逐步式微,但短劇投流的規模仍在增長。DataEye研究院方麵預測,2025年微短劇投流規模將達到約 423億元、同比增長28%。究其原因,除了端原生模式在2025年上半年爆發式增長,為整體投流規模貢獻了顯著的增量之外,免費短劇的投流規模同樣也在增長。
或許不缺曝光量的頭部片方對於紅果短劇付費買流量的積極性不高,但對於非頭部來說,用付費的方式獲得更多流量這一需求是存在的,與短視頻生態中的腰尾部創作者一樣,它們不僅是流量主、更是廣告主。
同時隨著短劇行業進入新的階段,“廠牌運營”也成了一種趨勢。諸多片方開始在紅果短劇經營起了自己的廠牌,試圖打造護城河,而這顯然也是紅果短劇的突破口之一。
但在將流量進一步向頭部內容傾斜的同時,紅果短劇也麵臨著數據失真的風險,需謹防黑灰產通過虛假互動來製造“偽爆款”,避免標簽、榜單體係淪為新的流量遊戲工具,
另一方麵,如何避免過度追捧數據、導致小眾創新題材的邊緣化,同樣值得重視。說到底,紅果短劇的意圖是構建一個“短劇帝國”,但基石顯然不應隻有算法、數據,而是讓更多元故事生長的生態。熱度值、播放量,又或者是點讚量雖然可以量化,但絕不是丈量內容好壞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