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短劇行業的狂飆突進似乎和天氣一樣熾熱。
紅果短劇的官方播放量海報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於數字奇跡的認知:10億播放量成為常態,20億才剛開始加速湧現,30億時代就已經到來了——7月23日紅果宣布《念念有詞》播放量突破30億,而嚴格來說21日官方其實已經開始預告“30億”即將到來。
微博截圖
短短半年時間,短劇的播放量不論絕對數字和增速都明顯開始膨脹,一季度5部10億,來到二季度就已經翻倍,而10億播放顯然已經隻是入門級“爆款”數字 , 其背後自然離不開紅果本身月活的飆升。
回溯今年初,短劇《老千》1月23日上線後約27天首度突破10億播放量,引發行業關注。緊接著《咬清梨》《好一個乖乖女》《家裏家外》等短劇相繼進入10億甚至20億播放俱樂部,迅速刷新業內標準。
真正讓震驚還是最近的這部《念念有詞》,上線4天達到10億播放量,11天後宣告突破20億節點,7月23日更是快速突破了30億播放量,此時距離其上線也不過才過去20天,增長斜率不可謂不陡峭。
圖源:紅果短劇公眾號
喧鬧之後,疑問也隨之浮出水麵:這些越來越大的播放量數字背後,究竟代表著真實的市場增長,還是一種逐漸顯現的“虛胖”?
一個事實是,幾個月前 同等甜寵題材的 《好一個乖乖女》 這般10億爆款,是取得明顯破圈勢能和捧人飛升成果的,而 在此之後越來越多的10億或10億+短劇,能真正 談及出圈的 短劇 卻幾乎沒有 。大多數短劇依靠平台內部算法精準投放、吸引用戶刷量, 而 真正的內容影響力卻遠未達到播放量所展示出的驚人水平。
這或許才是 短劇平台 當下不得不麵對的問題,短劇遠比其他內容形態更喜新厭舊,如此高頻的更新對商業化並非好事。盤子做大之後, 以 紅果 為代表的免費短劇平台方 需要麵臨進一步商業化問題,而從短劇的供給來看,過早的創作“寡頭化”,以及“預製爆款”的苗頭出現,對於 平台 而言無疑也是 隱憂,畢竟氣球不是可以無限吹大的。
01
從10億到30億:
播放量膨脹的隱憂
回顧紅果短劇播放量的增長曆程,能夠發現明顯的加速趨勢:最早達到10億播放量 之一 的《老千》用了近一個月時間,而到《念念有詞》,播放量突破30億也才僅需要20天時間,進一步凸 顯了播放量加速現象。
與此同時 ,《念念有詞》的30億似乎呈現出一種“事先張揚”。紅果提前兩天就大張旗鼓的直接預告30億播放量的節點即將完成,顯然當播放量已然成為某種不得不完成的指標之後,平台當然有更強的動力去實現這一自我預言。
《念念有詞》截圖
播放量的迅速攀升 , 不能忽略的原因之一,是免費短劇持續攻城略地之後平台自身流量和用戶活躍度大舉突破,但與此同時更不能忽略的是平台推薦算法的促成。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算法主導的播放量增長模式雖然在短期內可以迅速放大數據,卻極易造成“流量陷阱”,讓內容生產者誤以為市場需求穩定增長,而忽略了內容本身的價值與質量。
這種市場現象在長視頻平台曾經的爆款劇集中屢見不鮮,一度導致大量劇集為了追求前台播放量而陷入高度同質化的困境,平台最終也隻能隱藏播放量改用更複雜的熱度值作為評價,而最近這一標準也開始出現動搖的跡象。
圖源:Pexels
如今短劇市場正步入類似的泥潭, 番茄 IP改編依賴症、甜寵劇模式化生產明顯,內容缺乏深度與新意,難以在大眾層麵形成廣泛的影響力。
一定程度上,短劇的成功與否,陷入了過度依賴於平台的推薦算法以及精細化流量運營。
事實上不僅僅是播放量膨脹,早在四月紅果就對平台熱度值進行了改版 , 統計口徑由14天累計播放熱度,改為7日均播放熱度,並取消了熱度值的上線限製。
改版前,紅果上單部短劇熱熱值4000以上即爆劇,無論劇的播放量等數據有多高,熱度值都不會超過7000萬 , 改版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許多短劇的熱度值都出現了大幅提升,甚至出現“千劇漲停”的現象,使得原有的熱度值參考意義下降。
紅果短劇截圖
不論是用戶 , 還是從業者 ,都越發難以用整體膨脹的熱度值作為參考指標,但好歹熱度值的計算紅果還會給一個粗略的標準 。
根據新榜之前對從業者的采訪不難看出困惑所在,“播放量是由紅果平台告知,即便是製作方也並不知曉具體數據構成”。
當然 , 可以說紅果自身接近兩億月活的體量以及與抖音的強勢結合,自然會帶來更多播放量, 但是, 兩者的增長比例並不相符。
短劇行業的快速膨脹如同一場“流量泡沫”,看似熱鬧非凡,實則風險叢生。如何讓短劇重新回到內容競爭與創作創新的軌道上,成為當下短劇市場亟待解決的問題。
02
“寡頭化”風險
除了播放量本身的虛高,短劇背後的商業化模式也暴露出諸多問題。
短劇製作周期短、投資小、回報周期迅速,這種模式天然伴隨內容的快速消費與遺忘。商業模式決定了內容必然趨於簡單化和快餐化,而市場的競爭進一步強化了這一趨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紅果短劇的爆款幾乎被製作公司“聽花島”所壟斷。
即便年初也有於今無量製作的《好一個乖乖女》成為“現象級”黑馬選手, 但是 過去兩個月裏,紅果越發膨脹的10億榜單裏也再沒有出現這家製作公司的身影。
《好一個乖乖女》截圖
細數2025年上半年紅果10億+爆款短劇中,《念念有詞》《十八歲太奶奶駕到,重整家族榮耀》《家裏家外》等現象級作品均來自聽花島,平台與製作方之間的高度依賴關係已經顯現出明顯的寡頭化趨勢。
甚至《念念有詞》也不是真正的第一個20億播放量短劇。之前的上海電視節論壇活動上,聽花島總製片人趙優秀就透露,今年上半年聽花島出品的《家裏家外》《請君入我懷》紅果站內播放量就已經超過了20億,《此生更如意》《別有用心的妻子》紅果站內播放量也都超過10億。
這意味著聽花島在10億+榜單上所占據的比例遠比紅果發出的戰報更高。
與此同時,精品短劇《十八歲太奶奶駕到,重整家族榮耀2》成紅果曆史上第一部上線首日熱度值破億的短劇,聽話島的短劇還在持續打破紅果的多項先例。
《十八歲太奶奶駕到,重整家族榮耀2》截圖
無可厚非的是,當下短劇市場,無論在內容供給數量、質量,還是在題材創新、多元,聽花島都是絕對領先的存在,平台需要優質內容,聽花島的不間斷輸送能力以及本身的廠牌效應,自然使得平台更有魄力、更有信心給到算法推薦紅利,之於平台方和創作者而言,都是風險較低且雙贏的結果。
但是,對於整個短劇內容發展而言,或許內容較量還是需要一個“百花齊放”的良性健康狀態。
影視行業向來遵循多元化、多極競爭的規律,無論是傳統長劇還是院線電影,頭部公司固然擁有話語權,幾乎很難做到一家獨大。然而,短劇行業卻過早呈現出寡頭現象, 其背後 導致行業缺乏充分的競爭與創新動力,進一步加劇了內容的單一化趨勢。
聽花島熱門短劇
短劇製作公司之間的差距也日益擴大。比如重慶四月聯盟今年以來也有三部破10億的作品,但其更多還是依靠著更強的產能碰運氣,單點爆款複製率遠遠不及聽花島。
其他公司則更多停留在隨機爆款的範疇內,很難稱得上有什麽體係化能力。這種市場結構不僅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發展,也容易讓平台陷入過度依賴單一製作公司的風險中。
短劇內容製作市場,願意專心下注來玩的行家還是太少。
艾媒谘詢《2024-2025年中國微短劇市場及出海市場分析報告》
這種局麵如果長期延續,短劇行業將難以真正邁入一個成熟而良性的軌道。 以紅果為代表的短劇平台 在短期內或許能繼續刷新播放量紀錄, 並且也極有可能加速來到當下長視頻所麵臨的、被大眾戲謔稱為 “ 預製 爆款” 的時代,在那個時候,當用戶審美疲勞與數據虛高問題集中爆發之時,整個行業將不得不麵對更大的反噬。
50億甚至100億播放量短劇的時代或許不再遙遠, 但短劇行業如何應對“預製爆款”背後的焦慮與風險,已經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