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頻是網絡小說網站中按讀者群體劃分的大類,與女頻(女生頻道)並列構成核心分類體係。其內容主要麵向男性讀者,涵蓋玄幻、都市、科幻、遊戲和曆史等主流題材,多年來誕生了《鬥破蒼穹》《慶餘年》《盜墓筆記》等現象級作品。以上經典男頻IP早早乘上影視化的東風,卻並不全都收獲了讓人滿意的答卷。
2019年,電視劇《慶餘年》的橫空出世,徹底擊碎了“男頻IP影視化難出爆款”的行業魔咒。五年後,《慶餘年第二季》以騰訊視頻熱度值34000、央視收視峰值2.66%的數據再創紀錄,並帶動原著小說閱讀量環比增長38倍。
被譽為“劇王”的《慶餘年》
早於《慶餘年》上線的網文頂級IP《鬥破蒼穹》,卻並沒有這般順遂的改編命,劇集播出後遭遇口碑與數據的雙重潰敗,時至今日豆瓣評分低至4.4分,被觀眾調侃為“鬥氣化馬,恐怖如斯”。
影視化並不順遂的《鬥破蒼穹》
2025年新一輪的男頻劇大戰聲勢浩大,打頭陣的《藏海傳》集導演口碑、原著影響力與主演人氣於一體,開播前預約量創優酷有史以來新紀錄,開播後創優酷改版後最快站內熱度破萬紀錄。數據與招商層麵的漂亮成績之外,劇集質量與演員表現收獲的也是正向反饋。
《凡人修仙傳》則帶著“內娛首部正統修仙劇”的名頭給觀眾帶來了一些新鮮體驗,卻沒躲過高開低走的後勁疲軟,陷入了節奏把控與配角加戲的爭議。但對全新角色的詮釋,成功助力楊洋打破以往的“偶像劇男神”刻板標簽,強化了大眾對其演技的認可。
市麵上一兩部劇的成功,很難打破“男頻易撲”的魔咒。但過往成功案例帶來的巨大紅利,依舊吸引著更多從業者入局。男頻賽道上人頭攢動, 突圍者顯然已經淬煉出一套可複用的方法論,尊重原著,細膩描摹,以長線打磨替代急功近利,路才能越走越寬。
男頻劇集顯然是流量明星突破發展瓶頸、實現演藝轉型的核心戰場。明星與粉絲對“大男主”的追求,顯然並不僅限於一個明確的番位,男頻劇的多層次人物塑造,為男明星提供了突破演技瓶頸的絕佳載體。
《藏海傳》肖戰飾演藏海
相較於傳統偶像劇男主的單薄人設,男頻主角往往需承載著更完整的成長弧光與更深刻的價值表達,人物的厚度倒逼演員去實現表演上的升維,是“去偶像化”的轉型之路的重要背書。
《慶餘年》張若昀飾演範閑
演技升維之外,男頻劇的成功可以助力流量明星打通性別與年齡圈層,擺脫粉絲經濟下的流量依賴,構建更健康的商業價值模型。男頻劇集的選角與流量明星的轉型是一場雙向救贖——洗刷流量標簽的男明星們不僅完成了個人職業生涯的蛻變,更推動男頻劇從“爽感依賴”向“人性描摹”升維,平衡男頻劇受眾的男女比例,使其成為“男女通吃”的流量入口。
頭部男頻IP影視化時被稱作“好餅”,其實也是情理之中。男頻劇現已形成一套嚴苛的複合型門檻體係,入場券發放時已經篩去了一大批“扛劇能力不足”的腰部演員。
《赴山海》成毅飾演蕭秋水
《水龍吟》羅雲熙飾演唐儷辭
高投資風險使得“古裝爆劇實績”被設為男頻選角硬性指標,底層邏輯是需要主演自帶基礎受眾盤來保障招商。流量明星自帶龐大的粉絲基礎,前期可以為劇集帶來極高的初始熱度、討論度和播放量,後期可以為周邊產品、OST甚至超前點播等帶來可觀收益,這都是製作方和平台看重的核心商業價值。
《大奉打更人》王鶴棣飾演許七安
盡管啟用流量明星的現狀一直被指責“擠壓實力派演員的空間”,但市場一時半會兒很難實現從“流量驅動”向“質量驅動”的徹底轉型。“唯流量論”下的選角風險也很直觀——嚴重不符合原著角色的選角會引來原著粉的強烈不滿和抵製,對劇集口碑造成毀滅性打擊。
男頻大戰的最終落點還是以“貼臉選角+紮實劇本”激活用戶基本盤,而不是盲目追逐流量帶來的那份盈利保障。
逐利誘惑的背後顯然隱藏巨大的風險,前人的成功固然值得豔羨,但當演員無法駕馭角色複雜度,男頻劇反而會放大其演技缺陷,在觀眾逆反中造成不可扭轉的口碑崩盤。當觀眾在滿屏“電子榨菜”裏挑花眼時,男頻劇集更有必要在精細打磨中凸顯長劇係統化製作的優勢。
《雪中悍刀行》張若昀飾演徐鳳年
仙俠主角從雲端落入市井,權謀者兼具人性的掙紮與脆弱……當下的男頻主角塑造正在突破“開掛逆襲”的扁平化模板,轉向更具人性深度的立體建構。麵對男頻小說動輒數百萬字的龐雜文本,影視化編劇需在“忠於原著”與“適配熒幕”間找到精妙平衡點。男頻劇破圈關鍵,在於超越性別與年齡的情感共振,激發男性受眾熱血共鳴的同時,也需要開辟女性觀眾的共情入口。
《贅婿》郭麒麟飾演寧毅
男頻改編本就是影視行業的一條精品化賽道,當越來越多的全新IP湧入其中,又有短劇的衝擊力在前,品相上乘的長劇才能被看見。
鹵肉飯
愛優騰芒尊貴的年費會員,國產劇非專業品鑒大師。
如何看待男頻小說IP的影視化?
跟女頻IP相比是一場風險更高的投資,改編的難度比較高,成功率也比較低,往往會走向大爆或者血撲兩個極端。因為一方麵要顧及這一題材原始男性受眾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麵也要滿足女性視角下主力觀眾的偏好,如果不協調好兩邊的口味,很難實現真正的大爆。但永遠有影視大廠在開這類戲,因為這是長劇市場上一個固定的類目,高風險之下是高回報,這兩年《慶餘年》的成功也讓大家看到了成功推出爆款後逐利的可能性,頭部男頻劇集的破圈力度和回報比是非常可觀的。
你認為男頻IP改編劇成功的必備要素是什麽?
作為女性觀眾,我強調的第一點就是去“登味”,熱血大男主大家當然都愛看,畢竟打怪升級的爽感直衝天靈蓋,這方麵是沒什麽性別壁壘的,尊重原著內核是對的,但有些男性視角下的糟粕還是該砍就砍吧,不然會勸退很多女性觀眾。其次大多男頻小說的篇幅都挺長的,從小說到影視的改編很考驗編劇的筆力,那些高燃名場麵讀者都在腦子裏勾勒預演很多遍了,你不能拍出來給人的感覺是“就這”?
在你眼中,哪部男頻劇是改編比較成功的?
近幾年當之無愧的男頻爆款肯定是《慶餘年》了吧,各項成績拉滿的六邊形戰士,連帶著男主也一鍵飛升了,前些天還有個熱搜詞條是#男頻賽道一片天 誰見昀帝不遞煙#,說這部劇是張若昀的登雲梯也一點不誇張。通過輕喜劇形式呈現悲劇底色,這劇的編輯筆力挺牛的,保留“現代思想與古代製度碰撞”的核心設定,在配角的塑造上也花了不少筆墨,全員上桌的群像牌很戳中我。
泡泡
內娛家多寶,就是博愛怎麽啦?
如何看待流量藝人主演男頻劇集?
算是劇方和藝人的雙向奔赴吧,兩邊都是有所圖的。流量明星的粉絲基礎可以給劇集帶來很高的初始熱度,對製作方和平台來說是一張保底牌。流量明星選擇男頻更不需要過多解釋了,首先大男主的高比重戲份可以滿足事業粉的期待,對藝人自身來講,男頻也是事業轉型的一個跳板,這類題材的受眾並不局限於飯圈這一畝三分地,而是麵向更廣泛的人群,男頻小說通常都有著忠實且龐大的原著粉絲群體,立項之初可能會麵臨很嚴苛的審判,但如果演好了,收獲的是破圈式的飛升。
你認為男頻IP改編劇成功的必備要素是什麽?
我想拿著喇叭在每一個編劇耳朵邊強調四個字:不要魔改。你既然都是男頻了,就應該強化自己的屬性,不要為了迎合小部分觀眾去往女頻視角上湊,大男主就講好大男主的故事,他的魅力不是被誰喜歡,而是自身就有足夠完整的人物弧光,那些亂七八糟的感情戲加進去隻會顯得很奇怪。現在市麵上的男頻給我一種四不像的感覺,講愛情吧不如女頻古偶刻畫得細膩,講成長吧又在支離破碎的故事線裏稀釋了爽感,兩邊拉扯搖擺的話,你還不如就衝著一頭去討好受眾。
拍攝中或者將上線的男頻劇裏,比較期待哪一部?
還蠻期待正在拍攝的《鹹魚飛升》這部劇的,看過原著小說,故事不是典型修仙題材的升級打怪模式,無cp純熱血的群像我很喜歡,拍出來估計也是輕喜劇的調調,如果編劇靠譜的話應該還蠻好看的。當然最重要的是,男主的臉完全是顏控的審美取向,路透裏王鶴棣狀態還挺好的,妝造和神態都很貼宋潛機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