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5.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wnzkyy.com/cache/67/1f820/0e942.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5.com/func.php on line 115
一個鏡頭,就讓它成為影史經典_資訊-電影網迅雷下載
  • 資訊一個鏡頭,就讓它成為影史經典
    首頁資訊一個鏡頭,就讓它成為影史經典

    一個鏡頭,就讓它成為影史經典

    在約翰·福特的《搜索者》裏,有一些意義重大的場景,約翰·韋恩也在該片中貢獻了他最偉大的表演之一。 《搜索者》的鏡頭令人驚豔。 《紐約》雜誌的封麵故事曾稱其為美國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電影。


    《搜索者》(1956)

    盡管如此,該片依然存在一個很困難的核心問題,因為韋恩飾演的角色是一個毫無歉意的種族主義者——委婉地來說,其他白人角色也是如此。 這部電影本意就是讚同他們的態度呢,還是先將其戲劇化並讓這些角色為之悔改? 如今,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是以開明的眼光來看待這部電影,但在1956年的時候,很多觀眾都接受了它對印第安人的歧視。


    這部電影說的是一次難以釋懷的搜索。 伊森·愛德華茲(約翰·韋恩飾)的侄女黛比被科曼奇族擄走了,她的家人慘遭殺害,牧場的房子也被燒毀。 伊桑花了五年的時間,孤身一人去追捕掠了黛比(娜塔麗·伍德 飾)的部落——不是去營救她,而是去擊斃她,因為她已經被科曼奇部落同化了。

    福特知道他的主人公對印第安人的仇恨是錯誤的,但他讚美伊森的搜索,這引起了人們對一個變態男人的欽佩。 維護這部電影的人指出了該片有一個著名的鏡頭——伊森擁抱了他的侄女,而不是殺死她。 一個鏡頭能挽救一部電影嗎?


    伊森的搜索,激發了喬治·盧卡斯的靈感,創作了《星球大戰》中的情節線。 這也是馬丁·斯科塞斯導演、保羅·施拉德編劇的《出租車司機》的核心內容,施拉德在他自己導演的《赤裸追凶》中再次使用了這一內容。


    《赤裸追凶》(1979)

    施拉德的每一部劇本裏,主人公都是一個孤獨的人,他為了拯救年輕的白人女性,而被逼到了暴力和瘋狂的境地。 在維姆·文德斯的《德州巴黎》中,哈裏·戴恩·斯坦通尋找娜塔莎·金斯基,這也是對福特故事的改編。 甚至伊桑著名的台詞「就在那一天」,都是巴迪·霍利的歌曲的靈感來源。


    《德州巴黎》(1984)

    《搜索者》拍攝於經典西部片日落西山的時期,在印第安人不再被定型為野蠻人後,西部片開始衰落。 修正主義西部片,包括1964年福特自己的《安邦定國誌》,對印第安人有了更開明的看法,但西方觀眾並不喜歡複雜的道德觀念; 就像今天的暴力驚悚片和城市戰爭片的觀眾一樣,他們想要的是有明確壞人的動作片。


    《安邦定國誌》(1964)

    這部電影是根據艾倫·勒梅的小說改編,並由福特的女婿弗蘭克·紐金特操刀劇本。 紐金特曾是影評人,福特有十部電影都是出自其筆,包括《黃巾騎兵隊》和《原野神駒》。


    《黃巾騎兵隊》(1949)

    《搜索者》的主演約翰·韋恩,出演過福特十四部主要作品,在這部電影中,他飾演誇口從未投降的聯盟士兵。 他在戰後成為流浪者,迫於窘境來到哥哥亞倫(沃爾特·科特 飾)和嫂嫂瑪莎(多蘿西·喬丹 飾)的農場: 他帶著可能是贓物的金幣,治安官山姆·克萊頓(沃德·邦德)表示,他「很像嫌疑人」。


    從伊森一直盯著瑪莎的眼神可以看出,他暗戀著對方。 他對印第安人的仇恨,在他遇見馬丁·波利(傑弗裏·亨特 飾)的那一刻爆發出來: 「該死,我可能錯把你當成混血兒了。 」馬丁說他有著「八分之一科曼奇血統」。


    伊森在小馬丁的家人被印第安人殺害時救了他,之後把他留給瑪莎和亞倫撫養,顯然,他認為八分之一的血統也太多了。 當馬丁堅持要和伊森一起尋找被擄走的黛比時,伊森說: 「一切聽我的」,並對這個小夥子不屑一顧。

    在一個酒吧裏,伊森倒了酒後,又搶走了馬丁的杯子,咆哮著「等你長大再說吧。 」這時候的馬丁一直在牧場幫忙,他已經訂婚了,多年來一直在和伊森尋找黛比的下落。

    伊森真的認為「混血」喝酒是件很危險的事嗎? 《搜索者》的神秘之處在於伊森和馬丁一路上的關係。 兩人一起住了數月,一同睡在星空下時,他們談了些什麽? 兩個男人怎麽可能有共同的使命卻話不投機呢?


    馬丁一同上路,是為了保護黛比,因為伊森打算找到她後就殺死她。 這個年輕的男人還出現在一個浪漫的次要情節中,這個情節被笨拙地拚湊到主要故事裏。 他和友好的瑞典鄰居的女兒勞麗(維拉·邁爾斯 飾)訂了婚。


    馬丁五年裏隻給勞麗寫過一封信,那封信嘲諷了馬丁娶錯了人,娶了個「印第安新娘」,福特在這個場景中表現出一種奇怪的幽默。 勞麗再也沒想過會再見到馬丁,而馬丁卻偏偏在她將要嫁給鄉巴佬查理(肯·柯蒂斯 飾)時回來了。 這兩個男人為一個女人而決鬥的場麵,更合適放在《七對佳偶》中,而不是這部史詩西部片裏。


    實際上,《搜索者》似乎是兩部電影。 伊桑·愛德華茲的故事十分嚴酷、孤獨,描述了他的魔障,施拉德正是從他身上得到了塑造《出租車司機》裏的特拉維斯的啟發; 科曼奇部落的首領名叫傷疤(亨利·布蘭登飾),他和哈威·凱特爾飾演的斯波特相似,後者戴著西部風格的帽子,留著長發,使得特拉維斯稱他為「首領」。

    伊森不喜歡印第安人,並且對此毫不遮掩。 當他透露自己要殺死黛比的時候,馬丁說「她還活著,而且還要一直活下去! 」然後伊森咆哮: 「和科曼奇族人一起生活,等同於死了。 」他瘋狂地屠殺水牛,說; 「至少今年冬天科曼奇人沒得吃了」。


    這部戲中戲裏包含了愚蠢、浪漫的次要情節以及為了減緩氣氛的喜劇性角色,包括口音浮誇的瑞典鄰居拉爾斯·喬根森(約翰·奎爾倫 飾)和被當作吉祥物對待的笨蛋摩斯·哈珀(漢克·沃登 飾)。 甚至還有音樂插曲。 第二部分的故事沒有任何目的,那些重視《搜索者》的人將之過濾掉了,並且耐心地等待回到故事主線上。


    伊森·愛德華茲,凶猛卻又孤獨,他是一個沒有享受過平靜時光的失敗的士兵,是福特和韋恩創造的最引人注目的角色之一(他們合作了14部電影)。 他們知道伊森的態度有多惡劣嗎?

    我認為他們是知道的,因為韋恩在他的個人生活中明顯沒有種族偏見,而且福特的電影對印第安人有著更多的同情。 這並不是格裏菲斯《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本能的、未察覺的種族主義。


    無數的西部片都以種族主義為不言而喻的前提; 而《搜索者》有意關注這一話題。 我認為,把韋恩塑造成一個玷汙了英雄主義的角色需要一定的勇氣。 伊森的救贖將在與黛比重逢的戲劇性鏡頭中得以展現,他寬厚的雙手拉住對方,將她舉向天空,又接入自己的懷抱,並說; 「黛比,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回家吧。 」這個鏡頭很出名,也很受人喜愛,但這與他在整部電影中的觀點形成了小小的平衡——事實上,沒有跡象表明他對印第安人有所改觀。


    在美國曆史上,約翰·福特(1895-1973)是好萊塢最偉大的年代記錄者,曾經有一段時間,人們將他的《憤怒的葡萄》(1940)評為美國最佳影片,而非《公民凱恩》。


    《憤怒的葡萄》(1940)

    1914年,他開始著手於自己的第一部電影,並於1917年開始執導。 他對風景有著無與倫比的眼光,並以將紀念碑穀作為他的西部片拍攝地而聞名於世。 他與劇組人員一起露宿野外,公司上下一起在一輛貨車上吃飯,睡在帳篷裏。 韋恩告訴我,拍福特的西部片,就像是生活在西部。

    福特對構圖的眼光大膽而堅定。 想想電影早些時候的葬禮,馬車在右下方,中間是一群正在離去的哀悼者,然後形成從上山到墳墓的對角線,他們同時還唱著福特最喜歡的讚美詩,「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將在河邊聚會嗎」(他在婚禮的場景中再次使用了這首詩)。


    想想福特最著名的鏡頭之一,在山穀裏的搜索隊,與帶著不詳氣息的印第安騎隊平行,並在天空的映襯下形成剪影。 還有成年的黛比第一次出現時的戲劇性時刻,她在伊森身後的沙丘上奔跑,而伊森並沒有看到她。 伊森進出的開場鏡頭和結尾鏡頭都設置在一個門框裏。 在把黛比送回家後,他獨自站在門口,一隻手放在另一隻胳膊肘上,讓人暫時忘記了那種辛酸的感覺。 這些鏡頭都屬於電影的寶藏。


    在《搜索者》中,我認為福特試圖不完美地,甚至緊張地描繪種族主義,證明種族滅絕是合理的; 喜劇元素帶來的輕鬆感可能是一種試圖軟化信息的無意識的嚐試。 許多最初的觀眾可能沒有注意到他的目的; 他們看不到伊森的種族主義,因為他們接受了他對印第安人的看法。

    八年後,在他的最後一部電影《安邦定國誌》中,福特的思路更加清晰了。 但在《搜索者》這部有缺陷的影片中,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可以看到福特、韋恩和西部片本身,笨拙地認識到一個憎恨印第安人的人,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英雄。


    本文由網絡整理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10 部被影評人罵慘的恐怖片:其實超值得看
    下一篇
    才播5集,收視率全國第一!央視這部年代劇,又是2025年度黑馬

    評論

    共 0 條評論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