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5.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wnzkyy.com/cache/57/d8f35/2348b.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5.com/func.php on line 115
超絕主體性,她這種操作才配得上一句“大女主”!_資訊-電影網迅雷下載
  • 資訊超絕主體性,她這種操作才配得上一句“大女主”!
    首頁資訊超絕主體性,她這種操作才配得上一句“大女主”!

    超絕主體性,她這種操作才配得上一句“大女主”!

    現在每晚睡前都在聽古代女子的傳奇故事。昨晚聽到了劉細君和劉解憂的故事,這兩名女性的人生起點甚至人生經曆都是很相似的,但是最後的結局卻千差萬別,這讓我十分感慨,更加覺得,其實一個人的處境很大程度上受心態影響。

    你認為自己是什麽樣的處境,可能比你的真實處境更能左右你的人生。

    劉細君和劉解憂,都是漢朝的和親公主,年齡也相差無幾,劉細君隻比劉解憂大了幾歲。當然,她們都不是真正的公主,而是漢武帝時期的宗室女。

    簡單說一下她們和親的背景吧,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烏孫國與漢朝的交流。烏孫國看到了漢王朝的強大,為了聯合抗擊匈奴,開始與漢王朝和親。

    漢武帝於是派劉細君和親烏孫國,並封她為公主。細君公主也是曆史上第一個和親公主。


    (圖片用了電視劇《風中奇緣》的劇照,因為桐華寫過這個係列,包括《雲中歌》,都是這個時間段的故事)

    劉細君年少時,家境不錯的。她是正兒八經的王室女,她的爺爺是漢武帝的兄長,漢景帝劉啟的親兒子。但是劉細君的父親劉建那真的是人渣中的人渣,這個不多寫了,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總之後來劉建成為罪臣,自殺,細君的母親也被斬。細君因年幼被寬赦無罪。當烏孫國提出想娶一個漢朝公主和親時,漢武帝不舍得讓自己的親女兒遠嫁,就想到了劉細君。

    大家一定看過《還珠格格》吧,小燕子當時背過一首詩《古從軍行》,其中有一句“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描述的就是劉細君遠嫁烏孫的場景,劉細君是一個極擅琵琶的女子,漢武帝給她的陪嫁中就有一把琵琶。

    我後來細讀劉細君的人生,覺得用這一句“幽怨”來形容她,再貼切也不過。

    對於一個妙齡女子而言,遠嫁和親當然是一種悲戚的處境。但更讓人悲傷的是,劉細君自苦於這種處境。所以她始終不快樂,史書上描述她遠嫁之後和烏孫國的相處,更多的筆墨是寫她各種送出自己的陪嫁之物給烏孫,用來讓兩國之間的關係更友好。

    但她本人對於其他政務的參與程度就沒有後來的解憂公主那麽高。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認命。

    烏孫是遊牧民族,一直以來都是收繼婚製。夫死之後要嫁給他的兄弟、兒子甚至孫子(女性親生的除外),這當然是為了生存資料的保存。劉細君遇到了這裏麵比較極致的情況,她在自己的第一任丈夫離世後,要嫁給他的孫子——新的烏孫王。

    劉惜君因此覺得極其受辱,非常抵抗這個行為,於是給信給漢武帝,表達了她的不願意。但是漢武帝拒絕了她,讓她遵從當地風俗,劉細君於是隻能嫁給新的烏孫王,但她鬱鬱寡歡,沒過幾年,就去世了。那年,她才二十出頭,細君在烏孫隻活了五六年。

    但這裏麵,如果換種心態看待自己的處境,有沒有相對豁達的空間呢。其實也有的。

    因為劉細君第一次和親時,老烏孫王的年齡已經非常大,六七十歲,確實是可以當她祖父的年齡,這種情況,劉細君想不幽怨也很難。但是劉細君第二次和親的新烏孫王,其實年齡和她相當。我是覺得如果想開點,這未嚐不是細君的機會。但細君處理不好文化衝突帶來的情緒困擾。

    細君去世,為了鞏固和親,劉解憂因此被漢武帝挑選出來,和親了劉細君的第二任丈夫。

    劉解憂的人生開頭,沒比細君好到哪裏去。她和漢王室的關係比劉細君要遠一些,祖上和劉邦是兄弟,然後祖上犯了謀逆罪,到了劉解憂這一代,日子過得已經比較苦了。

    但也許是因為從小就沒體驗過衣食無憂的生活,早就學會了如何與困境周旋,劉解憂的性格確實更堅韌也更樂觀豁達。人的樂觀除了天賦,還會在後天化解困境的經曆中積累出來。

    所以,麵對和親,劉解憂覺得難過的同時,又有一種未嚐不是新機會的心態。我看史書描述她在烏孫國的一係列行為,覺得劉解憂真的是把和親當成是外交工作,而沒把這個理解成自己的婚嫁命運。


    她在心態上,特別把自己當人看,而且是當成有能力的人看。

    劉解憂到了烏孫後,非常積極地參與烏孫的各種事務。什麽農桑啊、遊牧啊、外交啊,遇到自然災害需要處理,解憂公主都會親自上。所以烏孫國的老百姓都很喜歡她。

    劉細君遇到的收繼婚她當然也遇到了。而且她還遇到了兩次,先是要嫁給第一任丈夫的堂弟,後來又要嫁給第一任丈夫的兒子,自己的繼子。

    但劉解憂不把這些理解為自己命苦,更不因此而覺得自己受屈辱。相反,她很會用人,很會處理各種複雜關係。她給自己的陪嫁侍女馮嫽挑選烏孫國位高權重的右將軍作為丈夫,並且最大限度地發揮馮嫽的語言才能和外交才能,解憂和馮嫽那是真的互幫互助做了一輩子的好朋友。

    後來連馮嫽都被尊稱為馮夫人,成為曆史上第一個女性外交家,關於馮嫽的故事回頭再寫,總之,從馮嫽的人生側麵,也能看出解憂公主的厲害之處。

    不僅遇到收繼婚,解憂甚至還遇到更大的危機。後來匈奴攻打烏孫,烏孫不敵,碰巧當時漢王朝勢力開始漸漸衰微,匈奴人就逼著烏孫國把解憂公主獻給匈奴。烏孫一直都有親漢派和親匈奴派,親匈奴的人當時就覺得反正漢王朝不如從前了沒那麽可怕,就囔囔著要把解憂公主獻出來。

    解憂公主先是給當時的漢朝君主漢昭帝寫了信,希望得到幫助。一開始沒等到援軍,解憂也沒自我放棄,她親自上戰場,後來漢朝援軍到了,和烏孫一起打敗匈奴,恢複了烏孫的平靜與休養生息。

    解憂公主因此在烏孫國地位極高,說一句如日中天也不為過。

    她與第三任丈夫(第一任丈夫的匈奴妻子所生的孩子)不合應當是事實。有的說解憂後來謀殺第三任丈夫失敗,有的則沒提到這一事件,暫且存疑。但劉解憂後來確實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了烏孫王,平衡掉了第三任丈夫那邊的匈奴勢力。

    這就是解憂的本事。

    我在讀這段曆史的時候,最為震撼的是劉解憂的自救欲望與能力。或者我覺得用一個更準確的詞來形容,那就是生命力。

    劉解憂永遠不放棄好好活著的權利。任何時候,哪怕別人看這種處境再艱難,她都沒有自怨自艾,而是爭取把艱難處境裏的一點點裂隙都當成機會,然後努力地從那道裂隙裏鑽出來,綻放出新的生命。

    我必須說一句,我喜歡劉解憂多過劉細君。畢竟生命力這種東西,太具誘惑力了。

    現在很流行一個詞,叫作“主體性”,我要承認古代女子整體上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在那種土壤裏想要長出主體性並不容易,所以劉細君是當時的尋常。但即使如此,生命的本能還是孕育出了劉解憂這樣極其有“主體性”的女性——她走到哪裏就要在哪裏發揮出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從來不把自己當成是任人處置的客體。

    這種把被動變主動的心態和生命力,決定了劉解憂的一生不會太差。

    很多年以後,漢王朝在烏孫的影響力式微。劉解憂也已經七十歲,就給漢宣帝寫信,說想回歸故土。她人生的最後幾年是和自己的孫子孫女,安安穩穩生活在長安,失去了權力,但是她得到了快樂。

    那麽多和親公主裏,解憂是結局最好的一個。

    這裏麵有命運的成分,但更有在命運那裏發揮自己主觀能動性的成分。

    運氣隻可以解釋一部分的命運,但還有一部分的人生解釋權——講真,就在自己手裏。

    願你擁有這樣的人生解釋權,與大家共勉。


    本文由網絡整理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丞磊連播三部劇!古偶雙撲口碑崩,跨年代群像《足跡》成最後稻草
    下一篇
    不是,這麽好看的劇沒人告訴我嗎

    評論

    共 0 條評論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