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5.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wnzkyy.com/cache/de/a682c/ea749.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5.com/func.php on line 115
給錢給地,誰在爭奪“短劇第一城”?_資訊-電影網迅雷下載
  • 資訊給錢給地,誰在爭奪“短劇第一城”?
    首頁資訊給錢給地,誰在爭奪“短劇第一城”?

    給錢給地,誰在爭奪“短劇第一城”?

    去年,國內微短劇市場規模突破505億元,創下曆史新高。這場“低門檻、高回報”的產業盛宴,迅速點燃了城市間的“話語權爭奪戰”。

    各地敏銳捕捉到微短劇的爆發潛力後,紛紛推出扶持政策,核心目標直指“短劇第一城”的稱號。一座城市若能鎖定微短劇產業核心,不僅可拉動GDP增長,更有機會搶占新內容時代的熱門賽道。

    目前,鄭州憑借全產業鏈基地規劃、西安依托文旅與政策雙重優勢、臨汾以低成本拍攝場景、東陽借影視產業基礎,已在微短劇領域占據一席之地;更多城市也不甘示弱,試圖通過差異化補貼和資源綁定等方式,搶占這一波“風口紅利”。

    然而在這場“錢、地、人”的綜合競爭中,誰能避開“政策套利”和“質量滑坡”的陷阱,真正建立起可持續的產業生態?下文將從資金規則、場地服務、人才儲備三大維度,解析城市競爭的底層邏輯。


    資金:從“拚數額”到“講規則”

    各地為吸引微短劇製片方和從業者,在資金扶持上不斷加碼,競爭已從單純比拚補貼金額,轉向更為複雜的規則製定。不同的補貼規則,本質上是對微短劇發展方向的引導,同時也反映出對產業痛點的不同理解。

    上海2025年統籌5000萬元扶持資金,核心邏輯是“抓大放小”——對“質量最優”項目最高補貼300萬元,不追求雨露均沾,而是聚焦有望成為現象級的頭部作品。該模式的優勢在於能快速孵化行業標杆內容,推動本地產業鏈升級;但其風險亦顯而易見:中小團隊可能被邊緣化,加劇“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


    上海人民政府官網

    深圳的政策可謂最靈活,同一項目可同時申報多項資助,疊加總額不超過300萬元(如100萬元劇本獎+200萬元取景補貼)。這種“組合拳”能極大降低企業成本,尤其適合需兼顧內容質量與拍攝落地的中腰部團隊。

    然而另一麵是“套利風險”——是否會有微短劇團隊為獲取補貼,刻意拆分項目、湊齊申報條件?例如為迎合“取景補貼”,生硬將故事背景設在深圳,而非基於內容需求。此類“政策導向型創作”,可能背離微短劇貼近用戶的核心優勢。


    西安將微短劇扶持與本地文旅IP結合,對獲國家級獎項的作品額外給予20%的獎勵,實現內容精品化與文化輸出的雙重目標。

    這類結果導向補貼的優點在於不以過程論英雄,隻看成績,可促使團隊聚焦內容競爭力;但其短板也很明顯:對缺乏資源與渠道的初創團隊極不友好——若無能力衝擊央媒或獎項,連補貼門檻都難以觸及。


    除上述城市外,福建、杭州、鄭州、臨汾、成都等地也紛紛推出扶持政策,迅速加入戰局。

    福建省級設立“微短劇專項扶持資金”,安排3000萬元分3年用於精品孵化、劇本創作、拍攝製作、宣傳推廣等環節的扶持或獎勵,力爭3年內培育微短劇優秀機構100家,支持在福建拍攝、講述福建故事的閩派微短劇精品100部。


    杭州的政策避開頭部比拚,重心放在“扶持小微團隊”與“探索新業態”上:對注冊在杭州的初創微短劇企業(成立不滿3年),給予最高20萬元啟動資金補貼;對“微短劇+電商”“微短劇+文旅直播”等新業態,額外給予10%的獎勵。

    鄭州的補貼政策緊扣本地特色,重點扶持兩類微短劇:一是展現黃河文化、中原文明的題材,最高獎勵30萬元;二是在鄭州標誌性場景(如鄭州東站、二七塔、北龍湖)取景的作品,按取景次數額外補貼5萬-10萬元。

    臨汾則立足“低成本拍攝”定位,對在臨汾取景的微短劇劇組,按拍攝天數每天補貼5000元(單劇最高20萬元);同時,對使用本地群演的劇組,報銷30%的群演費用。

    然而,當補貼額度從幾十萬飆升至幾百萬,微短劇的內容成本真的需要如此之高嗎?若團隊重心放在如何拿補貼而非如何做好劇,東陽橫店的“IP聯動補貼”會不會催生強行蹭IP的劣質改編?臨汾按天發放的補貼,又會不會引發劇組刻意拖延進度?高額補貼若缺乏有效監管,反而可能推高行業成本泡沫。


    場地:降本、增效、綁資源,誰切中了“真痛點”?

    對微短劇劇組而言,資金隻是敲門磚,拍攝成本高、審批效率低、資源對接難,才是日常創作中的“三座大山”。各地的便利政策,本質是以服務換項目落地,但不同模式的含金量差異顯著。

    廣西推出“微短劇+文旅”專項行動,目標明確:2025年產出100部文旅短劇、帶動產業收入50億元。該模式核心是“借短劇推廣風景”,試圖複製“淄博燒烤”“貴州村超”的流量邏輯——通過劇情讓桂林山水、北海銀灘成為網紅打卡地,形成“內容-流量-文旅消費”的閉環。

    但風險也隨之而來:若為“植入景點”強行設計劇情(如讓主角在景區反複逛吃、台詞式介紹),隻會使短劇淪為旅遊宣傳片,喪失內容吸引力。


    常州武進區的政策,精準擊中微短劇“技術升級”的痛點。依托江蘇省西太湖影視基地、全球第二台“ULIGHT智能光場”虛擬棚,為劇組提供“降本提效”的硬件支持;同時對運用AIGC進行劇本、場景創作的企業最高補貼100萬元。

    這種“硬件+技術”的補貼邏輯堪稱最懂產業——微短劇的核心需求是“快”(15天拍一部)和“省”(成本控製在50萬元以內),虛擬棚可節省異地取景的差旅開支,AIGC可縮短劇本創作周期。但問題在於,硬件隻是基礎,若缺乏熟練使用虛擬棚和AIGC的技術人才,再先進的設備也形同虛設。


    湖北推出“3+5”審核機製(備案3天、成片審看5天),看似隻是提速,實則抓住了微短劇行業的命脈——這類內容高度依賴“蹭熱點”,審批延誤一天,便可能錯過整個流量周期。而“微短劇綜合服務專區”將政策谘詢、融資與版權交易整合為“一站式服務”,精準化解了中小團隊“跑手續難、耗不起”的痛點。


    廣西主打“文旅綁定”,常州武進側重“技術賦能”,湖北推動“效率革命”——三地政策分別切中了劇組在資源整合、成本控製與時間效率上的關鍵需求,但也各有局限:廣西需協調景點植入與劇情自洽,常州武進麵臨技術人才不足的製約,湖北則仰賴全鏈條服務的持續落地。

    本質上,劇組對政策的訴求早已超越單項優惠,轉向覆蓋“拍攝-變現”的全流程支持。地方政策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什麽,更在於能否精準打通瓶頸:廣西可構建“文旅場景庫+劇本共創”機製,常州武進應兼顧設備引入與人才培育,湖北需拓展“一站式服務”至平台資源對接。隻有跳出單點扶持的框架,才能真正從“以服務換落地”走向“以生態留住產業”。


    人才不缺,但專業仍不足

    要構建微短劇之城,最關鍵的是人。有劇組常年駐紮、有穩定拍攝項目,才是產業根基所在。

    2024年,西安的短劇承製量位居全國第一,上半年承製短劇超過300部,占全國總產量的22%,投流總量超16億元,熱力值突破2億。

    作為中西部影視產業的重要基地,西安通過政策扶持和產業集聚,吸引了大量劇組入駐。其影視基地如西安造夢工廠,在2024年入選全國微短劇基地前十,成為陝西省唯一入圍的基地。

    橫店影視城在微短劇領域的發展同樣迅猛。2024年,橫店接待的微短劇劇組數量顯著增長,全年共接待微短劇劇組超1190個,其中豎屏微短劇劇組占比超過90%。僅2024年下半年,橫店接待的豎屏微短劇劇組數量已超過2300個,接近全年總量的兩倍。

    高效的製作周期(通常一周內完成拍攝)和龐大的市場需求,共同推動了微短劇在橫店的爆發式增長。

    相比之下,鄭州“培育1-2個全產業鏈基地、10家龍頭企業”的目標,更偏向構建生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鄭州全年上線微短劇超3000部,從業人員規模達3萬多人,微短劇製作企業已達820多家,較2023年增長29.3%,產能約占全國近四成。

    西安、橫店、鄭州,無疑是國內角逐“短劇第一城”的有力競爭者。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各城市都在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的發展路徑,力爭在微短劇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多數地方的人才政策仍停留在“給錢、給培訓、給落戶”的初級階段,忽視了微短劇的“人才協同”需求——例如編劇與AIGC技術人員的協作培訓、內容團隊與平台運營的對接機製。若不能打破人才壁壘,僅靠某一類人才的培養,難以推動產業升級。

    對微短劇企業與創作者來說,選擇補貼城市,本質上是在選擇競爭力的構建之地。尤其需要警惕“政策依賴症”——若企業將生存重心放在爭取補貼,而非深耕內容、構建可持續模式,一旦政策退坡,便極易陷入生存危機。對地方政府而言,未來的扶持政策也應從簡單“撒錢”轉向係統建體係。

    例如完善微短劇版權保護機製,杜絕盜版分流收益;搭建內容與品牌方的對接平台,突破盈利模式單一瓶頸;推動跨區域產業協同,避免同質化內耗。

    微短劇的下一個爆發點,不會誕生在“補貼最高的地方”,而會誕生在“生態最完善的地方”。這場補貼競爭的最終走向,並非某一城市的勝出,而是整個產業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的真正成熟——隻有當補貼退潮後,依然能存活的企業和內容,才是真正的產業脊梁。


    本文由網絡整理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時隔三年,23年評分最高的英美劇《1923》終於迎來了第二季!
    下一篇
    繼《掃毒風暴》後,又一緝毒大劇殺來了,全員狠人上桌,看點十足

    評論

    共 0 條評論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