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密
《鍍金時代》第三季前幾天收官了。豆瓣評分也出來了,8.8。我原以為會上9分的,差一點,還行。下一季再衝。
這一季最大的敘事亮點,當然是寶莎·羅素和丈夫喬治的婚姻出現了裂痕。第二季「歌劇院戰爭」取得全麵勝利後,寶莎的野心投向了更高的目標。她想為女兒格萊蒂絲安排與白金漢公爵的聯姻,這是一種典型的「美元公主」交易,也就是用新貴的巨額財富,換取歐洲舊貴族的頭銜與社會地位。
對這些人來說,婚姻並不是個人情感的歸宿,而是一張牌,是鞏固和擴張家族影響力的戰略工具。
《鍍金時代》第三季
但是並非每個人都願意把自己變成一張牌。所以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看到本劇號稱「鍍金」的奢華外衣下,野心已經開始造成嚴重的個人代價和情感犧牲,這成為動搖「鍍金帝國」根基的重大威脅。
在前兩季中,新舊財富的衝突是戲劇張力的核心。然而,當外部勝利達成後,敘事必須轉向更深層的人性與情感矛盾,以保持故事的張力與複雜性。羅素夫婦婚姻的破裂,跟一般意義上的善惡對立沒關係,而是反映了財富積累所伴隨的道德犧牲。
寶莎認為,婚姻是女性獲取權力和人生能動性的現實途徑,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一種理性考量,的確有合理的一麵。然而,她的女兒格萊蒂絲所追求的卻是個人幸福。最終,格萊蒂絲因愛上公爵而懷孕,這一出乎意料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調和了她與母親的矛盾。
然而,這難道是一場女性主義的勝利嗎?顯然不是,因為這恰恰說明,女性的幸福與權力,依然需要通過婚姻和生育,在父權製框架內實現。
這正是這部劇在重敘曆史時最精妙的發揮。它以充滿矛盾和張力的筆觸,展現了那個時代女性在有限的選擇中,如何爭取最大的生存空間。
除了羅素家族的核心矛盾,第三季也顯著深化了多條人物線,展現了個人命運在時代洪流中的掙脫與抉擇。
瑪麗安·布魯克的故事線,繼續圍繞她對個人幸福與自由的追求展開。她與拉裏·羅素的關係一波三折,從訂婚到因誤會而分離,再到最終在季末的舞會上謹慎地繼續他們的戀情。
她作為理想主義者的掙紮貫穿始終,她對教學和進步事業的支持,使她與恪守傳統的姑姑艾格尼絲產生了根本性的矛盾。
佩姬·斯科特的故事線在本季也得到顯著深化,並承擔了更重要的「曆史校正」功能。她有了新的戀情,和醫生威廉·柯克蘭。然而,這段關係麵臨著來自威廉家族的阻力,尤其是他母親對佩姬記者職業的不滿。
這一季快結束的時候,佩姬向威廉坦白了自己曾有過的一段被廢止的婚姻,以及有一個被領養的孩子。最終,威廉在舞會上向她求婚,但佩姬尚未給出最終答複。
通過引入紐波特黑人精英階層,《鍍金時代》打破了傳統敘事中對非裔美國人單一、扁平的描繪。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看到,即使在非裔社區內部,也存在著複雜的階層與社會偏見。
佩姬身上,集中體現了那個時代非裔女性所受到的職業、個人生活和種族身份的三重壓力,這也符合2025年當代觀眾對曆史敘事多元化的期待。
「鍍金時代」這個詞,源於馬克·吐溫的諷刺小說《鍍金時代:今天的故事》。傳統曆史觀將這一時期描述為充滿腐敗、貪婪和物質主義的強盜大亨時代,那個時期的政治生活因為缺乏原則,備受後來人指責。
然而,近年來的曆史學研究開始重新審視這一時期,指出它不僅是腐敗的,更是現代美國的開端,一個思想、技術和文化都異常繁榮的時代。新的曆史學者努力呈現一個關於那個年代更平衡、更複雜的圖景,既不回避其陰暗麵,也承認其對國家發展的貢獻。
《鍍金時代》劇集正是這種曆史學修正主義在流行文化中的體現。
它沒有簡單地將喬治·羅素描繪成一個冷酷無情的強盜大亨,而是賦予了他道德感和對家庭的責任心。同樣,它通過寶莎的努力,展現了「新錢」在社會結構中的掙紮與創新。
所以,這部劇在今天走紅的根本原因,是它以一種與當下社會議題高度契合的方式,重新審視了曆史。
很多人說,《鍍金時代》的「精神前作」是《唐頓莊園》。不過如果仔細比較,這兩部劇還是有挺大的不同。
兩者的共同點,包括都出自朱利安·費羅斯之手,共享相似的「樓上樓下」結構,和囊括了大量對社會風俗的細致描摹,但它們在核心精神和敘事動力上,存在一些根本性差異。
兩者最核心的主題差異在於敘事軌跡的分歧。
《唐頓莊園》本質上是一曲為一個正在衰落的貴族階級譜寫的挽歌,所以它的核心戲劇衝突是圍繞怎麽在現代性的衝擊下,維係一座莊園和一種傳統的生活方式。
《鍍金時代》則恰恰相反,它講述的是一個殘酷無情的崛起故事。全劇的戲劇性來自於通過野心和衝突創造新財富、鍛造新社會等級的過程。一句話來說,它的主題是關於「建造」,而非「維係」。
也可以說,《唐頓莊園》的世界裏,地位主要是通過繼承獲得的,且相對穩定。而在《鍍金時代》中,社會地位是一個戰場。
《鍍金時代》的中心能量源自伯莎·拉塞爾永不枯竭的野心。這是一個典型的關於自我重塑和社會攀爬的美國式敘事,但在克勞利家族的世界中,就找不到直接的對應物了。
最主要的區別還不在主題上,而是跟敘事方法有關。朱利安·費羅斯,把他自己擅長的「創作公式」進行了一次重要的進化。
比如說,之前在《唐頓莊園》中,重大的曆史事件,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泰坦尼克號沉沒之類,都是作為外部力量降臨到角色身上的,它們起到的作用,是打亂了角色的生活。
而在《鍍金時代》中,曆史衝突本身就是情節。無論是歌劇院戰爭、勞工罷工、黑人媒體的興起,還是鐵路大亨之間的商戰……這些都不是背景細節,而是驅動整個敘事向前發展的核心引擎。
費羅斯也試圖在新劇中處理更複雜和更多元的社會問題,使得這部劇成為一部字麵意義上的美國史詩,去重新書寫現代美國的誕生。
上個月看到新聞說,《鍍金時代》已經續訂第四季,這是好消息。那麽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可以合理展望,曆史上的1893年經濟恐慌,會怎麽影響喬治·羅素的生意和範·萊恩家族的財務?是否會出現更加激烈的罷工事件,衝擊到羅素鐵路帝國?
還有,女權、禁酒、城市改良等運動,都有可能會成為瑪麗安和佩吉等人參與的劇情線。曆史上至關重要的美西戰爭,曾經極大推動了美國的國運,幫助美國成為一個連接兩大洋的世界大國,那麽本劇是否會為此設計關鍵的劇情轉折?
真實的曆史提供了巨大的空間可以寫。
不過歸根結底,《鍍金時代》提醒觀眾的是這麽一件事——
當代美國社會的分裂之源,是關於財富不均、種族正義,以及對企業權力角色的爭論,所有這些,某種程度上都是在這部劇集所描繪的那個時代的熔爐中鍛造而成的。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觀看這部劇,也就像是在關心身邊的事。
這部劇就像一麵鍍金的鏡子,它映照出來的曆史影像,讓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覺得異常熟悉,與當下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