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字樓打卡機的聲音未落,格子間的熒光屏尚未熄滅,一種無聲的“反叛”已在都市青年中蔓延。
上海最新發布的《2025城市青年旅行報告》揭示了當下一個鮮明趨勢:
“反卷”與“躺平”心態交織下,“逃離北上廣”、奔赴鄉野尋找自我、去有風的地方……這也重塑著年輕人對旅行的定義——它不再是精心策劃的網紅打卡,而是一場關乎心靈洗滌與自我尋回的精神遷徙。
在這場聲勢浩大的“出逃”中,一個名叫阿倫的年輕人,用一部純粹的旅行紀錄片詮釋了這份“新旅行哲學”。
鏡頭所至,並非浮光掠影的風景明信片,而是山野間流轉的光影、普通人的臉龐與故事、以及那些被匆忙世界忽略的細微聲響。
“生命微小繁複而短暫,一路的悲歡離合都值得紀念。”
阿倫說,他並非在記錄遠方,而是在收集散落人間、未被規訓的生命樣本。
這部收錄了人間碎片的《圍城隨筆》,或許能映出無數困於“圍城”中人,心底的渴望。
它無聲地叩問:所謂生活,到底有多少可能性?
阿倫的旅途,以最質樸的方式,展示了他的答案……
01
山河
時至8月,盛夏進入末尾,但高溫似乎還意猶未盡。
40度預警一波連著一波,全國範圍內,或許隻有零星幾個地方能夠逃離太陽的熱烈擁抱——橫斷山區,地殼運動將這片土地抬升,讓雲南的夏季,隻有22度。
川藏交界處,存在著一片人跡罕至、荒涼壯闊的石漠,有風刮過,甚至帶著一股侵略性的寒氣。
這,就是海拔4500米的海子山古冰體區。
這裏就像兩隻遠古巨獸決鬥之後,留下的悲涼戰場一樣。一南一北兩股力量在這裏交融碰撞,激起了岩漿迸發,擠壓著群山隆起,使得冰川不斷的向前推進,侵蝕。
兩股決鬥的力量,讓高山,變成了支離破碎的岩石,讓河流,變成了肝腸寸斷的險灘。
如果你仔細觀察這裏的每一塊巨石,你都會發現,它們雖然形狀嶙峋且怪異,卻已經變得無棱無角,和周圍的土地、植被融為一體。
這是自然與時間共同的創作。
想要穿越這片險境,不付出點代價是不行的。
石頭隨時可能滾落,道路幾乎每周都要塌方。
當你順利衝出,驅車向南,在祖國的邊境,你又將會看到一片新的天地。
這裏沒有呼嘯的狂風,冰冷的岩石。纏繞的碩大樹根,提醒著人們這裏的蔥蘢與豐茂。
跨越7個氣候帶、海拔落差超過6000米,從高黎貢山的冰鬥鐵山,到瀾滄江水係的熱帶雨林,自洶湧澎湃的三江並流,駛向星火璀璨的版納市井……
阿倫說,到雲南旅遊,除了需要非凡的車技和足夠的毅力以對抗高原反應和塌方之外,最需要帶上的,還有秋褲和背心。
與雲南類似,北疆也有著脫離四季節奏的,屬於自己的樂章。
接近四月,本來應該是杏花遍開的時節,這裏卻還是一片茫茫雪原。
新疆的天山以北,四月初的賽裏木湖湖畔,西風穿過阿拉套山,將大西洋遙遠的水汽,不斷地堆積在天山北坡。
一場蓄謀已久的風雪,不僅掩蓋了賽裏木湖,這滴大西洋的眼淚,還嚇跑了北疆近在眼前卻遲遲未到的春天。
阿倫來的時候,天氣預報甚至還提示著暴雪天氣。他正向湖邊駛去,說是要去親自等待“春天”的降臨。
“春天會遲到,但陽光不會缺席”。
四月初,賽裏木湖的堅冰終於開始消融。在阿倫眼裏,這些融冰而形成的巨大“冰雕”,就是賽裏木湖春天的最初盛放。
一片一片斷裂的藍色冰岩,被推向岸邊,被擠壓、雕琢成各種各樣的形狀,給湖岸圍上了一圈“樹”。
天山中脈,雪水匯流成小溪,它浸潤過的地方,長出了新的草芽,周遭的樹木開始泛出嫩綠的顏色,白番紅花競相綻放。
直到5月底,冰雪才徹底落幕,轉身變成了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熟悉的模樣。
自然總在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書寫著最動人的篇章。
低緯的冰雪,遲來的春天,冰川與野花共舞,飛雪與綠草同框……這些非凡的景致,似乎在給人們不凡的書寫埋下一篇伏筆。
02
城市
公元前4000多年,人們從與自然的鬥爭中掙脫出來,離開了群山和草原,創造出城市。從此,城市與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就不可分割。
伴隨著快速的發展,人們不斷地創造著屬於城市景觀的“天花板”:
摩天大廈像波浪一樣此起彼伏,地鐵網絡組成了魔幻的地下世界,霓虹燈閃爍,徹夜不眠。
圖源:視覺中國
除了巨型都市之外,城市“天花板”的標準還有很多。
貴州,一個在山巒之間建城的省份。
每一座橋梁的“背景”都可以登上《國家地理》,每一段公路的“側麵”都能當作手機壁紙。
網友隨手拍的貴州風景,堪比國家公園
圖源:抖音@Blue
網友感歎:我是不會放棄到貴州去旅遊的!
阿倫鏡頭裏,以侗鄉的增盈村作為貴州城市的代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美景的浸潤下,這裏古樸、安逸的風情也自然地從房屋、街道以及侗族人民的歌聲裏流露出來。
跨越半個中國,由西向東,浙江嵊州,城市的模樣又變得不同。
這片海域,每天有兩次漲潮和落潮。
漲潮時,蔚藍色的海水從太平洋奔流而來;落潮時,納入了長江的海水變成青綠色,又從北向南,湧入太平洋的懷抱。兩色的角逐與交融,孕育出了著名的漁場——舟山漁場。
然而,今天的它與80年代頂峰時期有所不同,漁汛減少之後,這裏成為全國最安靜的地方之一。
漁民離開後,小島上的城鎮被自然占據。
還記得宮崎駿《幽靈公主》的結尾——山獸神的法力讓城市的建築上開滿了鮮花。
而嵊州附近島嶼上的這些“無人村”,將動畫裏的神奇照進了現實。
在所有關於城市的鏡頭裏,阿倫給了重慶,一個獨特的位置。
這裏是他的故鄉,所以在對待每一條街巷、每一棟樓房的時候,除了湧進視野裏的景致,還多了一份回憶。
九龍坡黃桷坪是重慶最具色彩和活力的一隅。
這裏的樓房外牆,和別的地方完全不同。90年代風格的建築,卻有著“西海岸風”的外牆塗鴉,中國傳統的城市風格,遇上了新潮的街頭文化,碰撞融合之間,讓有些平凡的城市街景格外有趣。
中國八大美術學院之一,四川美術學院,就在這裏,而充滿這個地方的色彩與活力,大都來自學生們的畫筆。
這些年來,它在重慶變得越來越火,許多文青、網紅來到這裏,為這裏的“時尚”繼續添磚加瓦。
新舊文化碰撞之間,許多東西發生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比如,這家開了很多年的老牌茶館。
交通茶館的老板怎麽也想不到,以前給“老輩子”些閑聊吃茶的地方,今天坐滿的卻是拿著相機的年輕人。
十多年前,電影《瘋狂的石頭》在這裏取景,讓人們發現了這個藏在山城市井處的小江湖。
城市的高速發展,茶樓也變得越來越高檔,越來越有雅興,但卻與以前的市井氣息越離越遠,交通茶館,是迄今為止重慶保留最為完好的一家。
“一杯蓋碗茶,述不完悠悠往事。而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多少能在它身上看到一些時代的縮影。”
——《中國國家地理》
山之城,水之城,大城市,小城市……城市是與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的生活聯係最密切的地方,自古雅典,哲學家們就已開始討論城市對於人的意義,然而如此之多的城市研究,最終似乎都指向一個答案,那就是美好的生活。
的確,山河的豐富饋贈,讓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能在凶險的自然競爭裏生存,而用雙手築起的城市,讓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可以大膽的創想和擁抱,美好的生活。
03
遊牧
跟著阿倫的鏡頭,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浪跡山川湖海,漫遊大街小巷,似乎旅遊目的地隻有城市與山野之間這兩端。
但有一種景色,與眾不同。
十月,我國的北方,迎來了最為精彩的季節。
內蒙,秋霜已經染黃了草地。
人們大多隻對綠色的草原充滿了向往,卻很少有人對著秋季半枯的衰草稱道。
草原之大,一眼無法望見邊際。
行於其中,就像大海裏漂泊的孤舟。
其實也沒有那麽孤單……
深入草原,成群結隊的牧場動物會把你團團圍住。
阿倫有幸“結識”了一隻小牛,讓它占據了一分多鍾的鏡頭c位。一般來說,母牛很抗拒有人靠近,如果你過於接近,大概率會被撞飛。
不過,它今天很溫順,甚至能讓阿倫輕輕地撫摸額頭,為它拍下清晰地特寫。
遊牧的生活因地理位置不同而多樣,但底色都隻有一個——漂泊。
去年,阿倫在西藏阿裏時,曾在一家牧民的帳篷旁留宿一夜。
他們彼此語言不通,全靠比劃著才能交流。兩個娃娃看到外地人,熱情地迎上笑容,麵對鏡頭,卻變得有些羞澀。
他們隨著羊群的遷移而生活,早出晚歸,高原的冬天寒冷異常,這頂看似簡陋的帳篷,卻是難得的堅固堡壘。
正因漂泊,使得遊牧有了俠客的色彩。
有一次,在新疆獨庫公路,阿倫遇見過哈薩克牧民轉場。
峽穀裏隻有一條河、一條路,獨有的大尾巴羊隊伍衝鋒在前,占據了整個山穀,向著鏡頭扭動著它們可愛的屁股。
緊隨其後的,是一隊現實版“荒野大鏢客”。
騎著馬,帶著帽子,點睛之筆是他們手臂上站立的鷹——真正的哈薩克馴鷹,比傳說中看上去還要炫酷百倍。
一群人馬羊浩浩蕩蕩的從身邊轟鳴著走過,讓阿倫在山穀的一次偶遇增加了幾分傳奇色彩。
這次在內蒙,讓阿倫遇見了全新的遊牧生活。
草原上已經看不到最傳統的“蒙古包”,隻有在景區才能見到,簡陋的布篷換成了張燈結彩的屋子,什麽大風都不怕。
主要幹道變成了水泥公路,電線和WiFi四通八達。
今天的中國,許許多多的牧民從遊牧變成了半遊牧,從草原走進城鎮,暫與風餐露宿、漂泊不定的生活告一段落。
但沒有人會忘記“遊牧”這個詞的精神。
數字遊民,互聯網時代的新“遊牧族”,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使用數字技術貫徹這種遊牧精神。
隨身攜帶的電腦就是他們的辦公室,有些為雜誌社供稿、有些擔任程序員……他們居住在山清水秀的小城,將旅行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在移步換景之間,找到對抗庸常的力量。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裏,大家都在拚命向前衝,生怕掉隊,或許一次心靈之旅能提醒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停下腳步,換一個視角看世界,未嚐不是一種智慧和幸福。
汪曾祺在《四方食事》寫到:
“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
這句話看似在寫美食,更是在寫生活。古雅典哲學家對美好生活的刻畫從不唯一,而今,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科技與經濟迅速發展的時代,書寫著更多元的答案。
是擁抱自然,抑或是湧向都市,又或者選擇一個折衷方案,成為一個“半遊牧”式的旅者,任何生活方式在這個時代都沒有絕對的標準,要緊的是,跳出心裏的“圍城”,保持熱愛生活的心。
就像前段時間網絡上最火的那一句話——“麻豆一区二区三区不是任何主義,而是幸福主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