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5.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wnzkyy.com/cache/09/bf88b/845b7.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5.com/func.php on line 115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生活在一個被一部電影改變的世界_資訊-電影網迅雷下載
  • 資訊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生活在一個被一部電影改變的世界
    首頁資訊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生活在一個被一部電影改變的世界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生活在一個被一部電影改變的世界

    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藝術影院本月特別策劃推出“大師鏡頭下的二戰”專題,透過大師作品之眼,重探曆史現場,回顧電影對戰爭的深刻反思。

    今天首先向各位觀眾介紹一組無法複刻的反思巨製——明天8月16日,藝術影院將隆重呈現克洛德·朗茲曼執導的《浩劫》(1985),17日將放映由紀堯姆·裏博執導的《我一無所有:朗茲曼的 <浩劫> 》(2025)。

    在中央戲劇學院徐楓教授的邀請下,法國著名導演阿爾諾·德帕拉欣(又譯:阿諾·戴普勒尚)特別為本次放映錄製了導賞視頻。徐楓教授也將分別為這兩場放映帶來映前介紹和映後講座。每位觀眾將獲得精致印刷的官方全新海報一張。

    歡迎大家來到中國電影資料館藝術影院,深度感受影史最偉大紀錄作品的震撼體驗。

    以下為中央戲劇學院博士生楊士博為《浩劫》40周年紀念放映所撰文章。


    《浩劫》並不是一部可以輕易談論的電影。影片中有一種不可言說的魔力。戰後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讀過大量關於猶太隔離區與滅絕集中營的記述,這讓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深感震驚。但當麻豆一区二区三区今天看到克勞德
    朗茲曼這部非凡傑作時,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才意識到自己其實什麽也沒有真正理解。盡管麻豆一区二区三区以為自己早已知曉一切,但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實際上始終不曾真正靠近那場恐怖的災難。這是第一次,它活在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自己的頭腦、心髒和身體之中。它成為了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自身的經曆。



    ——西蒙娜
    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1985年,克洛德·朗茲曼(Claude Lanzmann)曆時十餘年拍攝製作的紀錄片《浩劫》(Shoah)在法國完成首映。自誕生以來,這部長達九個半小時,記述大量納粹大屠殺“證詞”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且持久的影響。它不僅被多家權威電影雜誌評為影史最佳紀錄片,同時還獲得了世界各地曆史學者和哲學家們的不斷關注,推動了大屠殺曆史研究的深入和發展。

    克洛德·朗茲曼1925年出生於巴黎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德國在二戰期間入侵法國時,他還僅僅是一位中學生。朗茲曼在克萊蒙費朗加入了共產主義青年團並開始進行抵抗德國侵略者的活動。戰後,朗茲曼成長為了法國重要的文化知識分子。他與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和波伏瓦關係密切,還曾與哲學家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等人交好,並長期擔任著名文化雜誌《現代》(Les Temps Modernes)的主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58年,朗茲曼受邀訪問朝鮮和中國,他在中國用5個小時采訪了陳毅元帥。


    朗茲曼、波伏瓦和薩特的合影

    1973年,克洛德·朗茲曼艱難地完成了自己執導的第一部紀錄片《以色列,為什麽》(Pourquoi Israël),該片最終入選當年的紐約國際電影節。之後,朗茲曼開始著手攝製《浩劫》這部作品。他製作《浩劫》的過程和方法也已經成為了一個傳奇。


    《浩劫》海報

    在《浩劫》之前,阿倫·雷乃(Alain Resnais)有關大屠殺的紀錄片《夜與霧》(Night and Fog, 1956)已經成為了經典。《夜與霧》使用了很多留存的曆史影像和圖片,但朗茲曼拒絕像雷乃一樣展現這些資料。這不僅是他的藝術堅持,也深刻體現他對大屠殺曆史的態度。他曾在不同的文章和訪談中反複強調:“一部關於大屠殺的影片隻能是……對大屠殺當下狀態的探究。”所以他堅持拿起攝影機去拍攝當下大屠殺親曆者們的狀態和證詞。

    法國當代電影理論家讓-米歇爾·付東(Jean-Michel Frodon)曾對朗茲曼進行過一次深入的訪談,朗茲曼對《浩劫》的拍攝方式、聲畫關係、製作過程進行了詳細的介紹。雖然《浩劫》的體量堪稱龐大,但本片的製作團隊實際上人數很少,拍攝設備也算不上先進,朗茲曼和他的團隊很多時候隻使用了一台16mm的攝影機進行拍攝。

    《浩劫》中的充滿了大量的證人、參與者的訪談,但這些談話的內容並非單純地堆砌在影片之中。朗茲曼將《浩劫》的結構比喻為多聲部的“交響樂”,人物的訪談像音樂主題一樣不斷複現並推進主題,在他看來,《浩劫》不斷深化的,就是“死亡”這一主題。他指出,影片的第一部分就是等待死亡,猶太人被不斷地運輸到集中營。而在第二部分,鏡頭開始進入到毒氣室等場景之中,也就深入了死亡的內在。

    為了完成這部電影,朗茲曼走訪世界各地,不斷收集資料並采訪幸存的受害者,參與大屠殺的納粹分子和集中營當地附近的居民。在朗茲曼看來,這些大屠殺的幸存者是那些千千萬萬亡魂的代言人。但采訪的過程並不總是那麽順利,一些幸存者不願講起那些令他們感到痛苦的過去。許多當年的納粹分子也堅決拒絕被拍攝。為了獲得那些納粹分子的影像和資料,朗茲曼通過偽裝、付錢,或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偷拍。朗茲曼曾有機會接觸到海因茨·舒伯特(Heinz Schubert),他曾是納粹“特別行動隊”(Einsatzgruppen)的領導者。當時朗茲曼被舒伯特的家人毆打,並被搶走了用於拍攝的隱藏攝影機。《浩劫》中最終也沒有出現“特別行動隊”的成員的影像,這在朗茲曼看來是一大遺憾。


    克洛德·朗茲曼

    《浩劫》之所以能夠產生巨大的情感上的衝擊力,除了那些真實的影像和證詞之外,朗茲曼的藝術表現手法也功不可沒。朗茲曼非常注重拍攝這些受訪者的人物的麵孔,他認為這是《浩劫》作為一部電影不可替代的地方。波伏瓦也指出在《浩劫》中,麵孔往往能夠比詞語表達更多的內容。


    《浩劫》中大屠殺幸存者的麵孔

    《浩劫》還盡可能地讓觀眾跟隨著鏡頭來進行“感受”與“體驗”。朗茲曼團隊在紐約采訪了一位名為魯道夫·威爾巴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幸存者,在影片中,當人物講到猶太人是如何通過火車被運送到集中營時,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可以看到伴隨著講述聲音的,是集中營外鐵軌的畫麵。鏡頭不斷地沿著鐵軌緩慢推行,仿佛在帶著觀眾去重新體驗猶太人抵達集中營時的絕望之感。

    此外,《浩劫》不斷為人所稱讚的還有它的開場設計。一位名為西蒙·斯雷尼的幸存者曾被納粹安排乘船沿河演唱波蘭民歌,當他僥幸從集中營生還之後就定居在特拉維夫。朗茲曼此後找到了這位幸存者,並讓他重現了當年乘船沿河歌唱的情景作為影片的開頭。這一特點反映了《浩劫》作為一部紀錄片在當時所具有的獨特性,即創作者通過自己有意的藝術設計和安排完成了過去場景的重建與複活。朗茲曼宣稱,斯雷尼自己是不會再次登上那艘船的,自己作為導演必須“創造現實”。


    《浩劫》的開場設計

    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內,“客觀”是紀錄片最重要的準則之一,而朗茲曼在《浩劫》中的“搬演”和“介入”改變了人們對紀錄片的要求和認知。正因如此,許多研究者們才將《浩劫》稱之為“新紀錄電影”的代表作品之一。

    在拍攝製作完成《浩劫》之後,朗茲曼又推出了《索比堡,1943年10月14日,16點》(Sobibór, 14 octobre 1943, 16 heures, 2001)《四姐妹》(Les quatre soeurs, 2017)等重要作品。朗茲曼的紀錄片也持續地影響著許多電影人。當代法國最重要的電影作者之一阿爾諾·德帕拉欣(Arnaud Desplechin,也常譯為阿諾·戴普勒尚)就深深被《浩劫》所震撼。德帕拉欣的重要代表作《哨兵》(La sentinelle, 1992)就“敏銳和創造性地繼承了朗茲曼對記憶與曆史的追問”。

    2018年,在朗茲曼去世後,德帕拉欣在自己的悼詞中寫道:“朗茲曼是電影史上最偉大的創造者之一……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生活在一個被一部電影改變的世界,而那部電影就叫《浩劫》。”

    參考文獻:

    1、Claude Lanzmann, Shoah: An Oral History of the Holocaust, Pantheon Books, 1985.

    2、Claude Lanzmann, Frank Wynne trans., The Patagonian Hare: A Memoir, Atlantic Books, 2012.

    3、克洛德·朗茲曼,《影史最佳紀錄片,這部絕對有資格》,深焦Deep Focus,2025年6月17日。

    4、Jean-Michel Frodon, The Work of the Filmmaker: An Interview with Claude Lanzmann, in Jean-Michel Frodon ed., Anna Harrison and Tom Mes trans., Cinema and the Shoah: An Art Confronts the Tragedy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unyPress, 2010.

    5、王敏《不是生活,而是死亡——訪法國著名導演、哲學家克洛德·朗茲曼》,《社會觀察》2004年第11期。

    6、孫紅雲《真實的遊戲:西方新紀錄電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年版。

    7、徐楓,《臨界——阿爾諾·德帕拉欣影片中的記憶與存在》,《當代電影》2003年第3期。


    本文由網絡整理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莫派:我母親與拉比奧母親聊過,被球迷辱罵真的很難
    下一篇
    《三毛從軍記》:最好的抗戰電影

    評論

    共 0 條評論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