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多部檢察題材的電視劇引發關注,從反映未成年人檢察發展的《九部的檢察官》到以檢察偵查為題材的《以法之名》,再到近日熱播的《正當防衛》,這些由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出品打造的爆款劇頻頻“出圈”。
檢察題材影視劇“出圈”背後有何秘訣?影視創作中如何把握改編案例尺度?南都N視頻記者就此采訪最高檢影視中心主任李輝。他表示,與其他涉案題材不同,檢察劇的核心不在“破案”,而在於展現刑事訴訟全過程、全流程的法律監督,在於彰顯社會公平正義。檢察題材劇目定位“法治劇”,同時融合懸疑、職場、社會倫理等類型元素,增強戲劇張力,讓觀眾感到“有好戲可看”。
李輝還透露,目前最高檢影視中心有100多部檢察題材項目儲備,內容全麵覆蓋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訴訟“四大檢察”,正在推進的劇目包括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治進步的電視劇《重器》、刑事檢察類劇集《完美證據》《心訴》《暗夜之光》《追訴》、檢察法醫類劇集《平等之門》、公益訴訟檢察題材電視劇《公共利益》和聚焦家風建設的電視劇《大路朝東》等。同時,未成年人檢察題材微短劇《少年田野》將於近期上線播出。可謂品種豐富,劇劇值得期待。
刑事檢察類劇集《完美證據》海報。
談檢察題材劇目“出圈”
100多部項目儲備覆蓋“四大檢察”
南都:近兩年來,多部檢察題材的電視劇引發關注,這些檢察題材劇目播出後頻頻“出圈”有何秘訣?
李輝:在當前我國文藝事業大繁榮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檢察劇的創作呈現出蓬勃發展與獨樹一幟的生動景象。在創作和孵化檢察題材影視作品的時候,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始終堅持立足新時代法治建設和影視發展的大方向,聚焦司法體製改革中檢察機關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新擔當與新成就,精準對接老百姓對法治建設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以檢察視角講好法治故事,傳播法治正能量,彰示法治進步。
在合作層麵,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優先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關注法治議題的影視製作團隊,從平台機構到主創人員均需具備法治議題敏銳度和殷殷法治情懷,這既保障了在題材開發和典型案例轉化中的創作共識,更能確保彼此在法治精神與藝術表達的融合中靈感碰撞、激發創新火花。
南都:法治題材影視創作是否進入一個活躍期?
李輝:法治是人類進步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藝術化呈現提供了豐富沃壤,充分發掘、藝術呈現這一偉大成就是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的時代使命,也是時代給予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的豐厚紅利。從2024年春節檔現象級影片《第二十條》,到暑期檔爆款網絡劇《九部的檢察官》;從今年6月登陸央視和優酷視頻的電視劇《以法之名》,到7月愛奇藝視頻開播的網絡劇《正當防衛》,檢察題材作品持續引發觀看和討論熱潮。這一創作生態的活躍和繁榮態勢,正是源於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多年來的專業深耕與係統的項目儲備。
目前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有100多部項目儲備,內容全麵覆蓋新時代“四大檢察”業務,保持了“策劃儲備一批、製作打磨一批、公映播出一批”的可持續創作生產格局。
南都:在檢察機關的“四大檢察”中,最高檢影視中心是如何尋找合適的題材進行影視創作的?能否透露正在創作哪些題材,未來還將有哪些檢察題材劇目與公眾見麵?
李輝: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檢察實踐是檢察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在策劃選題和題材篩選的時候,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注重以下幾個方麵的考量:一是聚焦檢察主責主業,緊密圍繞最高檢黨組做實“高質效辦好每一個案件”的要求,在“四大檢察”業務中選取既能充分體現檢察職能,又具備影視化潛力的典型案例。二是注重回應社會關切,優先選擇老百姓廣泛關注的法治熱點,如司法公正、公益保護、未成年人保護等,確保作品貼近現實需求。三是做好選題的藝術適配性評估,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會聯合編劇、導演等主創團隊,綜合評估案例的戲劇張力、情感共鳴及社會價值,確保題材適合影視化改編。
目前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正在推進的檢察題材影視作品有法治大劇《重器》,通過法治發展史與人物成長史的雙重敘事,全景式呈現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法治進步;刑事檢察類劇集《完美證據》《心訴》《暗夜之光》《追訴》,這幾部作品聚焦刑事案件審查起訴、法律監督等核心檢察職能;檢察法醫類劇集《平等之門》,主要結合法醫技術與檢察辦案,探索司法科技保障高質效檢察履職;電視劇《公共利益》展現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曆經頂層設計、試點先行到全麵推開、推動立法的探索曆程;還有電視劇《大路朝東》聚焦家風建設等。更多檢察題材劇目正在籌備中,將陸續與觀眾見麵。
政法大劇《重器》海報。
談法治題材劇目創作難點
案例改編需平衡創作自由和倫理規範
南都:影視創作中,難免會涉及真實案例的改編,創作中如何把握改編尺度?如何在改編中避免對當事人二次傷害和侵權風險?
李輝:藝術創作是一種複雜的精神生產,也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創造。檢察影視創作也有它的複雜性和獨特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創作中通常不會直接複刻單一案件,而是綜合同類多個案例素材提煉法律要點,借用案例中的典型情節,去進一步豐富人物塑造。在案例改編中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嚴格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多源素材整合,一般要融合統籌多個同類案例;二是提煉案件素材的法律要素,在保留法理邏輯的同時,隱去具體案件識別信息;三是藝術化再創作,在原有案例基礎上演繹複雜情節,將人物特征做離散化、模糊化處理。這種創作方法能有效平衡創作自由與倫理規範,既避免了侵權風險和對當事人的二次傷害,又使作品更具普適性和藝術價值。
南都:法治題材劇既要有專業性,也要兼顧通俗性,讓普通觀眾更容易理解,創作中如何兼顧這兩點?
李輝:嚴肅者,法術;輕快者,藝術。藝術創作必須兼顧專業性與通俗性,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法治題材劇創作的難點在於司法理念、法治精神的準確傳達,以及如何把握好專業性與觀賞性的平衡。檢察工作的價值,如認罪認罰從寬製度,需要通過故事自然體現,而非生硬說教。法律程序強調嚴謹性,但影視表達需要節奏感和衝突,如何既符合司法現實又保持戲劇張力是一大挑戰。這就需要法律專業把關和藝術創作的雙向奔赴。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中心的工作人員是法律業務與影視創作的“跨界者”,也是“翻譯官”,他們必須做到既懂法律又熟悉影視創作規律,負責把關司法細節,編劇、導演負責藝術化呈現,雙方在創作中不斷磨合,找到平衡點。
具體說來,在影視項目創作啟動前期,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會帶領主創人員走進檢察機關深入調研,了解真實辦案流程、司法理念,確保劇情符合現實邏輯。在劇本創作、拍攝及後期階段,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會邀請檢察官或法律專家參與,確保關鍵情節、台詞的法律準確性。在案件改編時,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會保留核心法律爭議點,同時通過人物塑造、情節設計增強可看性,避免專業術語堆砌。我認為,未來法治劇的突破方向在於用高質量的故事讓觀眾在追劇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理解法治精神,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而非單純普法。
談檢察劇目定位
核心不在“破案”,而在於彰顯公平正義
南都:最高檢影視中心出品的劇目中,往往是以現實題材為底色,再融入懸疑等類型劇的元素,讓現實主義題材劇目也充滿戲劇張力,劇目創作中是如何考慮定位的?
李輝:檢察劇本質上也是一種典型的行業劇。但與其他涉案題材不同,檢察劇的核心不在“破案”,而在於展現刑事訴訟全過程、全流程的法律監督,在於彰顯社會公平正義。比如刑事案件發生後,檢察官如何引導偵查取證,如何審查逮捕、提起公訴、做好審判監督和執行監督,保障司法公正。因此,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把檢察題材劇目定位在“法治劇”上,同時融合懸疑、職場、社會倫理等類型元素,增強戲劇張力,讓群眾感到“有好戲可看”,讓檢察故事、法治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
具體到某個影視作品中,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會通過懸疑線呈現案件背後真相的層層反轉,通過職場線去呈現檢察官的履職困境與抉擇,還會通過設置社會議題,以具有典型性的個案折射現實矛盾,如正當防衛、未成年人保護等。以上這些內容的呈現都是以真實司法實踐為基底,通過鮮活人物塑造、緊張情節設計來提升觀賞性,避免枯燥的法律程序複刻。
南都:現實主義題材創作中,拍攝的劇要好看,又要避免過多的生硬宣傳感,其中的尺度怎麽把握?
李輝:最能打動觀眾的永遠是好故事,是蘊含在故事中的情理法。講好法治故事,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生動而深刻地釋法、說理、講情,體現“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的價值追求。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我認為是要做到文藝思維優先,讓故事帶來思考。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做的是文藝作品,不是宣傳產品,要遵循藝術創作規律,優先保證劇情的強衝突、強人物、強情感,讓觀眾因“追劇”而自然接受法治觀念,而非被動接受政策解讀。
因此,一定要注重人性化表達,檢察官不是法律“工具人”,而是有法治信仰、職業追求,也有豐富人性的立體角色;案件當事人也需呈現複雜動機,避免非黑即白。這樣才能做到司法理念的“浸潤式”傳遞,讓觀眾通過角色的抉擇、案件真相的揭示,感知司法進步,而非直接台詞輸出。
電影《第二十條》就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探索,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嚐試用喜劇外殼包裹正當防衛這一嚴肅議題,用劇中人物命運引發觀眾共情。電視劇《以法之名》開場即以檢察官因“涉黑”“自殺”這樣的懸疑敘事牽引觀眾思考司法公正的價值和意義。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將繼續探索“法治+類型片”的融合,用高品質劇作讓觀眾在“看得爽”的同時,深刻理解檢察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電影《第二十條》海報。據正義網
談檢察官形象塑造
“凡人英雄”比“高大全”形象更能詮釋法治精神
南都:這些檢察題材的電視劇在塑造人物時,並沒有將檢察官捧上神壇,而是很落地的形象,有自己的個性和軟肋,很容易被共情和理解,這是創作中的一個特殊考慮嗎?
李輝:作為具有檢察特質和藝術屬性的一種文化載體,塑造真實可感的檢察官形象是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創作檢察劇的一個重要任務。檢察影視創作既要充分展現法律專業特點,又要充分傳遞藝術美感,實現思想性、藝術性、專業性和觀賞性的統一。“高大全”、傳統“完美英雄”角色因缺乏戲劇張力和人性深度,難以引發觀眾共鳴。根據“弱傳播”理論,強勢宣傳易引發觀眾心理防禦,而“平凡人扛起非凡責任”的敘事更具感染力,也更貼近生活。檢察官的個性、軟肋、困境,如職業與家庭的矛盾、司法理想與現實壓力的衝突等,會讓角色更立體可信。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在創作中注重找準角度,通過展現檢察官的“普通人”特質如職場焦慮、情感掙紮,消解司法題材的距離感。
在塑造人物時,麻豆一区二区三区不回避角色的缺點,如年輕檢察官的冒失、資深檢察官的保守,但突出其在關鍵抉擇中的職業信仰。在演繹劇情時,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注重用細節構建,真實還原檢察官辦案時的反複推敲、與律師的法庭激辯等工作場景,而非“一拍桌就定案”的爽劇套路。電影《第二十條》中檢察官韓明既會因案件難以突破焦慮糾結,也會為孩子教育問題發愁。而加班後的疲憊、對家人的虧欠愧疚等“職業代價”也是檢察官生活場景的真實再現。
因此,法治信仰不靠口號,而是通過角色在困境中的選擇自然傳遞。“凡人英雄”比“高大全”形象更能詮釋法治精神——因為正義的實現,恰恰源於普通人的堅守。唯此,公眾才會理解司法工作者“也是凡人”,從而增強對法治的信任感。
南都:《以法之名》播出後,不少觀眾認為劇目反映現實、尺度大,直呼“真敢拍”,創作中是否會擔心在社會上對司法機關形象產生負麵影響?
李輝:好的影視作品總能凝聚人心、匯聚正氣,推動營造昂揚向上的社會生態。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電視劇《以法之名》反映司法機關內部存在的腐敗問題,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敢於在影視創作中呈現出來,代表刀刃向內的決心,也體現了創作態度的真誠。可以說,劇中情節並非虛構,而是基於真實案例的藝術化呈現。劇中既有腐敗分子,更有不畏壓力、堅守正義的檢察官。腐敗情節的設定並非為了獵奇,而是通過“破”與“立”的對比,凸顯檢察官的職業良知和價值追求。通過揭露問題,展現檢察機關自我淨化、堅決反腐的決心,反而增強公眾對司法機關、政法隊伍的信心。
電視劇《以法之名》海報。
南都:是否會擔心《以法之名》會影響公眾對公平正義的認知?
李輝:“每個藝術品種都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尊重藝術創作規律才能出好作品。在檢察劇創作中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始終把牢政治關、法律關、檢察關,在藝術上又有溫度和包容度,給予適當的自由創作空間。認真觀看過這部劇的人都能發現,《以法之名》的價值導向十分明確,劇中所揭露的腐敗隻是“個別現象”,反映麻豆一区二区三区黨堅決懲治司法腐敗的決心,展示敢於堅守正義、維護公平的檢察官群體才是故事主線。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著重強化檢察職能的正麵刻畫,隨著劇情的推進,重點展現檢察偵查部門如何依法履職、突破阻力,體現司法體係的自我糾錯能力。麻豆一区二区三区既不回避現實存在的問題,但又避免過度渲染黑暗麵;通過角色的職業信仰與行動,讓觀眾看到希望,傳遞“邪不壓正”的信念。
從播出後的社會反響來看,所謂的“真敢拍”恰恰說明,觀眾認可的不是“尺度”,而是對現實的真誠反思與對正義的堅定守護。“揭露黑暗是為了歌頌光明”,司法腐敗的暴露恰恰證明了法治的進步——因為隻有健康的機體,才敢於直麵病灶。
談檢察劇傳播形態
長劇滿足深度需求,短劇快速回應淺層需求
南都:近年來,短劇、微短劇占據一定消費市場,最高檢影視中心為何還持續在長劇賽道發力,創作高質量的長劇劇集?
李輝:真正的好故事從不受限於時長,而在於內涵。長劇、短劇並非對立,而是互補共生,“各美其美”。短劇適應碎片化傳播趨勢,通過輕量化內容觸達年輕群體,實現普法宣傳的廣泛覆蓋。而長劇的優勢在於深度呈現司法實踐,複雜案件、司法程序與人物成長需足夠篇幅展開,長劇能夠完成短劇難以承載的深度表達,具有不可替代性。長劇通過多線敘事,係統展現司法程序的嚴謹性,細膩刻畫角色,展現檢察官的職場困境與信仰堅守,避免短劇的“快餐化”簡化,讓觀眾理解法治進步的現實意義。
南都:麻豆一区二区三区也關注到,近些年政法係統的宣傳形態,從拍政論片、紀錄片發展到影視劇創作,其中也包括微短劇、短視頻,如何結合實際需要用好不同的傳播形態?
李輝:利用電影、電視劇、網絡微短劇等多元傳播渠道,覆蓋廣泛人群,以案說法,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為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營造良好文化環境,是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義不容辭的使命和責任。不同的傳播形態針對的是不同的受眾、不同的傳播平台,對應的是不同的表達方式。用長劇滿足受眾的深度需求,以短劇快速回應受眾淺層需求。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認真研究各種傳播形態的特點和不斷出現的新情況,精準匹配傳播形態與宣傳需求。
紀錄片如《中國檢察》講述人民檢察曆史,可以係統性闡釋司法政策、改革成果,權威性強,適合黨政、司法機關學習與大眾深度認知。《第二十條》《以法之名》這樣的影視長劇,其優勢在於通過故事共情,傳遞法治理念、塑造司法人員形象,潛移默化影響公眾法治觀念。
而普法短劇,如網絡微短劇《即將出庭》通過普法知識點、熱點案件解讀,碎片化傳播觸達年輕群體,實現快速擴散。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廣電總局發起的“跟著微短劇來學法”精品創作活動,創新探索用短劇呈現宏大主題,彰顯社會公平正義。這個暑期檔麻豆一区二区三区還將上線播出一部未檢題材微短劇《少年田野》,敬請期待。麻豆一区二区三区融合構建“立體式”宣傳矩陣,用不同形態的作品實現電視台、主流視頻平台和社交化平台差異化部署,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多元化需求。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嚐試通過技術賦能加強與受眾的聯動效應,在影視劇熱播期間,同步推出短視頻“案件原型科普”等宣發作品,適當延長話題生命周期。麻豆一区二区三区還嚐試辯論賽、互動劇、VR法庭體驗等新形式,增強公眾參與感。通過用戶畫像調整內容形態,實現精準推送。總之,“形態服務於目的”,我認為,應該用最適合的形式,在最有效的場景,打動最需要的人群。
未成年人檢察題材網絡微短劇《即將出庭》海報。
南都:在檢察題材的影視劇創作上,投入和產出比是多少?
李輝:作為最高人民檢察院專業影視機構,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立足檢察職能、深耕檢察實踐,講好法律監督故事,高質效打造每一部檢察影視作品。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的資源優勢非常明顯,如享有檢察機關專業指導和支持,可以獲得典型案例等獨家素材,具備法治宣傳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等。但是,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的創作不以盈利為目的,更注重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始終把社會效益挺在前麵,以專業與藝術的深度融合,講好檢察故事,點亮“法治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