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5.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wnzkyy.com/cache/b8/3281a/a8b9d.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5.com/func.php on line 115
《東極島》改編一般,仍可一看_資訊-電影網迅雷下載
  • 資訊《東極島》改編一般,仍可一看
    首頁資訊《東極島》改編一般,仍可一看

    《東極島》改編一般,仍可一看

    開始正文之前,我想重新推薦一次紀錄片《裏斯本丸沉沒》,這是我去年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也是新上映影片東極島的故事原型。

    這個故事說簡單很簡單:1942年10月1日,美國潛艇擊中了日本貨輪裏斯本丸號,但他們不知道船上藏有1800多名英軍戰俘,在大量英軍死於非命的情況下,附近東極島上的漁民們冒險救下了數百人,並最終讓這件事得以被世人知曉。



    坦白講,作為一部商業片,我認為《東極島》的改編並不出眾,主要是因為那段曆史本身就非常富有戲劇色彩,而《裏斯本丸沉沒》又是十分罕見的故事性很強的紀錄片,這就導致影片為了商業化敘事所添加的原創人物和故事線有些黯然失色。

    當然,影片有一點做得不錯,那就是強化了原型故事裏不算明顯的抗日主題,講清楚了反抗侵略者的必要性,以及每個人都能做出力所能及的抗爭和貢獻,總算不是白忙活一場。

    【友情提示:下文會有劇透。】

    我對《東極島》的中前段是不怎麽滿意的,這個故事之所以精彩,很大程度上源於多方勢力與人物的不同視角,可影片幾乎去掉了日軍、美軍甚至英軍戰俘的內容,隻是大規模原創了東極島上的人物線,導致很大一塊戲肉淪為了背景板。

    原創就原創吧,隻要好看、合理也能接受,無奈多數人物線都顯得別扭。



    最令我皺眉頭的兩個角色,就是教書匠陳先生和李元興,他們倆一個是逃兵一個是保長,都是來東極島過活的外人,可以說,他們既是溝通東極島漁民和外麵世界的橋梁,也是最能凝聚主創意誌的人物。

    可惜,這兩人都隻塑造了大半,或者說他們身上的“黑色幽默”蓋過了自身的悲劇性和複雜性。

    陳先生嘴上總嚷嚷著反抗,讓娃娃們背《滿江紅》,行動上卻一直是個慫貨,等最後終於鼓起勇氣去打鬼子了,卻因為手槍長期沒用卡殼,鬧了一番碉堡後殺身成仁。

    李元興倒是勸慰安撫大家要忍耐,不要觸怒日本人,隻要活下去就好,這樣一個懂得忍辱偷生的人,在後麵忍無可忍的時候,言行卻是最魯莽的,倒不是說不真實,就是前後落差太大,顯出了創作上的不足。

    與此同時,《東極島》裏也沒什麽拿得出手的反派,鬼子們的形象都十分臉譜化。



    唯一給我留下印象的日軍,是長期駐紮在東極島上的那個胖乎乎的憨貨,他時常傻得不像個鬼子。

    與正在東南亞跟盟軍幹仗的海軍馬鹿不同,此時駐紮在中國的日軍早已失去了前幾年剛大規模入侵時的銳氣,無論兵源還是統治都在走下坡路,深陷治安戰的泥潭不說,還每天都要接受“皇軍所向披靡”的洗腦,麻木、躺平是許多基層鬼子的常態。

    所以我看到這個日軍時覺得很有意思,平時笑嘻嘻地拿好處,新上島的鬼子亂殺人時他也被嚇到了(哦對了,他還被埋汰是關西人),陳先生舉槍時驚得手足無措,等阿贔來複仇時,他完全就是一隻待宰羔羊……

    這並非是指他弱小又可笑就不是鬼子了,恰恰相反,他的言行和下場都說明了日本軍國主義必將失敗的結局。

    PS:我個人很不喜歡拉踩,可不得不說,就故事性和人物塑造來說,近期相似題材的《南京照相館》確實要比《東極島》強不少。

    接下去聊聊《東極島》裏主要角色的表現吧,個人的感覺是有好有壞。



    影片的主角是一對兄弟阿贔(朱一龍飾演)和阿蕩(吳磊飾演),外加半個女主阿花(倪妮飾演),他們都是吳老大的養子養女——換句話說,他們都不是“最正宗”的東極島人。

    這種在出身上的相對差異是把雙刃劍,好處在於可以進一步合理化他們敢於違背傳統、做出改變的行為,壞處則是衝淡了漁民們也存在的反抗情緒。

    不過,僅從狹義的“麻豆一区二区三区為什麽要反抗”的思考角度出發,這對兄弟的設計還算可以,盡管略顯老套,卻也易懂好用:

    弟弟阿蕩長大了,總是忤逆哥哥阿贔“別多管閑事”的要求,他救下落水的英軍俘虜紐曼,間接導致了村子遭難,隨著親眼見證日軍暴行越來越多,他終於忍不住和鬼子同歸於盡,而失去弟弟的阿贔也在痛苦和仇恨的驅使下開始殺鬼子、救俘虜,完成了一個普通人從自私自利到遭受巨變再到醒悟反抗的過程。

    《東極島》在這一過程中,有個視覺語言上的象征手法用得不錯,那就是漁民們的鬥笠



    除了幾個主要角色外,其餘東極島漁民們一開始都低著頭戴著鬥笠,始終看不到臉……而看不到臉,觀眾們就無法輕易把情感落實到他們身上去——他們此時所代表的,就是許多麻木不仁/敢怒不敢言、任人擺布的普通中國人。

    隨著劇情推進,漁民們被不斷逼迫,當發現退無可退、忍無可忍的時候,他們漸漸都抬起了頭,在準備集體出海救人時,更是紛紛摘下了鬥笠,露出了自己真實的麵貌。

    順便說一句,阿花這個角色的設計和表現都有點問題,既不像花瓶,又缺乏獨立女性的鋪陳,尤其強調“女人出海”時,那種怪異感避都避不了,因為《東極島》這個故事就沒多少性別敘事的空間,突然來這麽一下子,更像是為某種正確的硬性加戲……

    等到阿贔、阿花和漁民們先後出海就簡單了,登船破籠、下海救人是影片最精彩的部分。

    大規模的水上與水下實拍,確實是夠分量的、值得到大銀幕上觀看的視聽盛宴,這也是《東極島》作為一部商業大片理應拿出來的硬貨。



    整體來說,《東極島》不算多麽優秀的電影,但去看看也不虧。

    最後的最後,我還是想再推薦一次《裏斯本丸沉沒》,那是一部故事性和人文性都非常出色的紀錄片,也更能展現這個故事裏所擁有的國際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精神


    本文由網絡整理 ©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
    《生萬物》央八定檔,楊冪演技刻意,秦海璐質感對味,倪大紅保底
    下一篇
    朱一龍吳磊閉氣訓練3個月拍成的《東極島》上映了

    評論

    共 0 條評論
    網站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