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部小眾但有趣的電影,它前不久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一帶一路”電影周亮相,獲得了不少觀眾的喜歡。
因其畫麵色彩濃重、構圖精致,這部電影還被稱為“墨西哥版《天使愛美麗》”——《科琳娜》
故事的女主科琳娜,生活在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這是一座繁忙且充滿活力的城市,街道上每天車水馬龍。
但女主卻不用擔心每天的通勤,因為她就職的出版社,離家隻有步行幾分鍾的距離,每天卡點出門上班,還能順帶買個咖啡。
她有獨立的辦公室,工作幾乎不用跟同事太多交流,到點打卡下班,周末正常休息,簡直就是當代牛馬羨慕的生活。
然而,女主卻有一個一言難盡的隱疾——廣場恐懼症
這種疾病之前在聊其他電影的時候也提到過,本質上就是焦慮症,患者在公開場合或者開闊的地方停留,會引發精神焦慮、恐懼,比如害怕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害怕去人流攢動的商業區等等。
與社交恐懼症不同的是,廣場恐懼症有時在無社交的情況下,也會因周遭環境而被觸發焦慮情緒。
對於女主來說,她的舒適圈就是包括了自己家、工作單位、雜貨鋪在內的一個封閉區域,這裏滿足了她日常生活的一切基本需求。
每天出門上班,其實對她來說就是一次挑戰,她得提前做一陣心理建設才能邁出家門,一路上靠深呼吸和數數緩解焦慮。
到了工作單位,她都是找人少的路線進入辦公室,途中要是突然碰上個人,女主都會小心謹慎地保持著安全距離。
她的獨立辦公室,也是上級看在她爸是老員工的麵子上,特別照顧她安排的,隻為工作中盡量避免與人交流,維持情緒穩定。
女主的工作內容也很簡單,就是為出版社的一個專欄做校對,她十分享受在工作中糾正錯誤的快感。
由此也可見,規矩、秩序、圓滿,都是女主喜歡的,而她最害怕的,莫過於無法掌控的變化。
比如有天她經常去買咖啡的那家雜貨鋪,突然擴店裝修,老板娘的表哥過來幫忙,這個變化就讓女主很是糾結,甚至老板娘的表哥跟她主動打招呼,女主就忽然情緒緊張,出門轉彎就開始飆鼻血。
廣場恐怖症造成的社交空白,讓女主成為了邊緣人,她沒有任何朋友,領導也不怎麽信任她,有些同事還會拿她的焦慮開玩笑。
“安全區域”外的世界,女主其實也很好奇,但每次都因為心理障礙,始終不肯跨出去。
實際上,女主廣場恐懼症的根源來自她的母親。
自從父親去世後,母親開始受精神焦慮困擾,慢慢地把自己封閉在家中,日常需求都靠街坊跑腿幫忙。
這種焦慮直接影響了女主,小時候隻能在母親視線範圍內玩耍,長大了也隻能在方圓百米內的範圍活動。
對於外界的好奇心,女主都留給了閱讀,既然無法走萬裏路,那麽就靠讀萬卷書擴充閱曆。
實際上,女主的病情跟母親的不相上下,她有個不可告人的秘密,那就是把出版社正在審讀的小說等作品帶回家,把作者一欄改成自己的名字,對母親謊稱是自己的作品。
等到在母親麵前表演完自己如何在工作中統攬全局、如魚得水之後,她便把那些改了名字的作品再藏起來。
就這樣,女主在一個又一個秘密製造的想象舒適圈,已經度過了27年的時光。
直到這一天,一個意外徹底打亂了她的生活。
出版社合作的暢銷作家,在截稿日發來了係列小說的終章,內容讓部門領導十分不滿,因為作家把小說主角寫死了,直接斷了續寫的可能,這種打破讀者期待的終章要是發出去,出版社都要跟著倒大黴。
但一時間,誰也聯係不上那個作家,整個部門開始焦慮起來。
女主得知此事後,實在好奇小說終章的內容,就把領導扔進垃圾箱的稿件帶回了家,她一邊校對一邊看,很快被作家的才華所折服,一時興起模仿作家的風格改了一版結尾。
照例,她把改後的小說打印出來,給自己加上了“編審”的頭銜,拿給母親看,母親自然是如往常一樣一頓誇獎。
隻是這一次,女主忘記把這版稿件如往常一樣藏起來,就直接去上班了。
母親在家打掃衛生時,以為女主粗心忘帶了,就托人把稿件送去出版社。
好巧不巧的是,部門助理忙中出錯,把稿件上女主的名字滴上了指甲油,助理心虛索性撕掉了封麵,直接拿給了部門領導。
領導一看以為是那個作家寫的改了結局的小說,被改後的內容打動,二話不說開始張羅加急印刷的事宜。
總之,等女主反應過來,才發現自己的秘密竟然要被出版了。
這要是被發現,女主鐵定要吃官司,盜取機密資料、濫用職權、冒用他人身份……每一樁都能讓她丟掉工作。
想到這裏,女主認為隻有找到作家攤牌這一條路了,這也意味著她必須離開生活了20多年的封閉區域,邁出人生第一步。
之後的情節,就是女主如何在雜貨店老板娘表哥的幫助下,開車去鄉下尋找作家,解決小說冒名修改的過程。
結局估計大家都能猜到,作家雖然一開始不同意,但最終被女主的文筆打動,與出版社達成一個保密協議,按照女主的結局出版,女主不僅保住了工作,還得到了成為簽約作家的機會。
換句話說,女主的一次偶然,把自己從“社會邊角料”,打造成了爽文大女主。
《科琳娜》的情節雖然看上去十分簡單,但主創用了很多心思,來營造廣場恐懼症患者的世界。比如女主衣服上的跳脫色彩,就時刻提醒觀眾她與周圍人的區別。
最明顯的,就是影片幾乎全程都使用快節奏的打擊樂,來烘托正在遭受焦慮折磨的女主的內心世界,背景音樂越是躁動,越是幹擾注意力,觀眾就越能產生一種特殊的代入感,去感受女主的精神世界。
片中唯一一處背景音樂舒緩的地方,則發生在女主乘車離開“安全區域”的段落,她好奇又害怕,一次次深呼吸讓自己放鬆,但很快就被周圍陌生的街區和明亮的燈光吸引——她開始跳出自己的舒適圈。
女主廣場恐懼症的困境,其實某種程度上就是當代人生活的濃縮版。
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因為家庭、認知、閱曆的局限,漸漸被束縛在一個相對固定的區域,每天進行著固定的流程,麵對相對固定的群體,而當這些“固定”發生或即將發生劇烈變化,恐懼便隨之而來。
所以如今社交網絡上,總是不時出現“跳出舒適圈”的說法。
但值得一提的是,《科琳娜》這部電影並非一邊倒地鼓勵大家跳出舒適圈。
影片中,女主曾與母親聊過“懦夫與勇敢”這個話題,人們大多認為,被恐懼支配的人就會成為懦夫。她還提出了一個假設,話語中其實也在暗示自己也是那個活在人設中的“懦夫”。
然而母親卻認為,謹慎並非就等於懦弱,一直恐懼的人也可能在某一瞬間變得勇敢,這也可以說,那些被稱為“懦夫”的人,其實都在等待屬於自己的爆發勇氣的時刻。
比起外界貼的標簽,人遠複雜得多,這也就意味著,所謂的舒適圈也並不是一個貶義詞。
畢竟,舒適不舒適,跳與不跳,標準永遠都不在他人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