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家夥把《華山論劍之東邪西毒》全看了吧。我是該劇首播當晚,一口氣看的8集。這戲後勁兒很大。我雖然已經寫過對《東邪西毒》的劇評分析,但是,我想今天再補充一些。這次的《東邪西毒》為什麽與眾不同呢?因為這股子勁兒,全在歐陽鋒身上了。尤其是歐陽鋒東行的其中一個目的便是,看一看東邊的風流斯文。
歐陽鋒一行,從西域來,到臨安去,主要目的是帶著畫像去見未來的嫂子,並且要把未來嫂子接到西域去。而次之的目的,則是歐陽鋒這位同誌,要見一見真正的中原人,見一見詩詞歌賦當中說的中原人的風流與斯文。其實,這個次之的目的,才是《東邪西毒》劇作當中歐陽鋒這一角色真正的行為目的,才是這部電視劇的戲眼。
為什麽“風流斯文”是這部戲的戲眼呢?其實,觀眾們也是跟隨歐陽鋒的視角,來見一見武俠世界當中的風流斯文。甚至於可以說,在金庸先生的全部武俠小說當中,也是這個核心內容——中原文化滋養之下的風流與斯文,到底應該是什麽樣子的。抓住了這一點,也就真正抓住了金庸武俠的精髓,和金庸武俠為何可以在華人世界當中長盛不衰的原因。
最早的金庸武俠,誕生於上世紀中期的香港。當時,香港雖然和大陸一衣帶水,但聯係並無現在這麽密切。居住在香港的讀者們,乃至於東南亞和海外的華人華僑們,甚至於很多外國人,都對中原文化有一種相對神秘的想象力。大家不知道傳統的中原文化會滋生出什麽樣的性格特征出來。所以,當金庸先生依托儒家文化創立了大量風流斯文的武俠主人公之後,恰好滿足了讀者們的想象力。
稍後,金庸武俠傳入中原。中原讀者一讀,也發現,小說當中這些美好的性格,恰好也是大家神往的。當然,這些武俠作品當中,除了塑造了大量風流斯文的主人公之外,也塑造了更多的這種美好性格的對立麵們。這些對立麵們,則是大家經常可見的貨色們。最美,和最醜,永遠是同時存在的。
在這種情境之下,《東邪西毒》用歐陽鋒的視角切開這次的臨安之行,就顯得格外切合金庸武俠的核心主題了。比如說,歐陽鋒一行剛到川蜀,就遭遇了兩股武林人士的廝殺,最終,兩邊都慘死,歐陽鋒一行竟然被冤枉,成了殺人凶手。此刻的歐陽鋒,也是奇怪,不是說,東土都是風流斯文的人嘛,怎麽剛進入東土,就出現了這麽多幺兒子呢?《東邪西毒》當中,有句台詞,需要劃重點——可能是剛到川蜀吧,再往東邊走,就風流斯文了。
這句台詞,就是歐陽鋒的內心獨白,是他當時真正的所思所想。歐陽鋒去臨安這一路上,淨遭遇並不風流斯文的事情了。甚至於,江湖當中,三派廝殺,他也被裹挾其中。一個要看看東土人士如何風流斯文的歐陽同誌,淨看不風流斯文的人和事兒了。金庸武俠,要塑造中原文化滋養出來的真正靈魂們,當然,在這些靈魂之下,也有那些醃臢之輩。這些醃臢人,和醃臢事,就是非風流斯文的。
好在,歐陽鋒也見到了真正的風流與斯文。比如,黃藥師。比如,馮衡。比如,耽敏。尤其是耽敏,是這部《東邪西毒》頂有趣的一位女性角色。她隻問了歐陽鋒三句話,就可以認定他不是凶手。這就是幹淨人對於幹淨人的了解。所以,當耽敏要追求歐陽鋒的時候,我覺得這部電視劇實在是頂級的愛情戲碼了。有趣的靈魂,不就是應該在一起嘛。當然,可惜了,歐陽鋒最終痛失所愛。
歐陽鋒最終看到了東土的風流斯文。當然,他也終於明白,所謂的風流斯文,不是全員的風流斯文,而是少數個體保留著這種質本高潔的氣質特征罷了。而保持這種質本高潔,是需要付出很多代價的。咱們絕大多數的嚴肅文學和經典影視劇,講的都是“保持質本高潔的代價”這個母題。
至此,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可以捫心自問,是不是真的喜歡武俠小說和武俠影視劇。如果真的喜歡,麻豆一区二区三区就應該敢於承擔這種代價,成為風流與斯文的人。反之,不過是葉公好龍罷了。葉公好龍的,終究會是大多數。但風流與斯文,會在很少數當中經久流傳,生生不息。(文/馬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