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竟然愛上了白宮的保潔婦,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可我就是停不下來,一集接著一集付費觀看,我一定是瘋了!”
一位美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如此吐槽,言語間滿是無奈與著迷。
這並非個例。
如今,中國短劇在美國正掀起一陣狂熱風暴。
讓無數美國觀眾深陷其中,欲罷不能。
而和短劇一起風靡的。
還有中國的網絡小說、傳統習俗和漢服。
不知不覺間“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的預言,似乎正在成為現實。
中式狗血,北美真香
“我不過是個身懷六甲的清潔工,特朗普竟執意要迎娶我過門!”
當這樣狗血的劇情出現在美國觀眾手機上時。
無數中年主婦一邊翻白眼吐槽“太離譜了”。
一邊手指卻誠實地狂點支付按鈕。
短短三個月。
這部《特朗普愛上在總統府清潔且懷孕的我》竟狂攬1.5億美元收入。
誰也沒想到,中式短劇的“土味配方”漂洋過海後,竟成了收割美元的神器。
2025年開年這三個月,中國短劇App直接火到了國外。
全球下載量直接衝到2.7億。
短劇類App數量更是誇張,一口氣漲到237款。
跟去年同期比,增長快到 400%。
現在打開ioses的娛樂應用榜單。
好家夥,中國短劇平台直接占18個位置!
短劇這賺錢能力也是沒誰了。
就說《離婚的億萬富翁女繼承人》,才投了20萬美元,票房直接爆到3500萬美元。
回報率 170 多倍。
還有《花花公子的替嫁嬌妻》,成本17萬美元,最後賺了200萬美元。
妥妥的 “小成本大賺特賺”。
最讓人沒想到的是老外付費看劇的熱情。
在美國,50歲以上的白人阿姨們特別舍得花,一半人都願意掏錢追劇。
這比例比國內同年齡段高了整整5倍!
網上還有人調侃:
“劇情雖然離譜到飛起,但就是忍不住充錢,根本停不下來!”
為什麽被中國年輕觀眾嫌棄的“土味短劇”,能在北美大殺四方?
那是因為中式短劇深諳人性底層需求——逆襲、獨寵、一夜暴富。
這些“爽點配方”在中國網絡文學領域已打磨十餘年。
如今套上短視頻外殼。
再配上國外熟悉的狼人、吸血鬼、黑幫、職場、豪門倫理這些抓馬題材。
精準投喂不同市場的觀眾喜好,對老外來說簡直是降維打擊!
比如目前外網平台上的爆款短劇《Fated to My Forbidden Alpha》。
就直接把歐美超火的狼人和國內頂流的霸總文學玩出花。
灰姑娘×狼人總裁的救贖劇本,直接拿捏海外觀眾DNA。
當 Netflix 還在慢悠悠打磨 6 集迷你劇時,中國短劇團隊已經開啟 “狂暴模式”。
一周怒拍100集,單集2分鍾不到!
這逆天的更新速度,搭配直擊人心的劇情。
直接把習慣 “大片節奏” 的好萊塢整不會了。
更絕的是,中國短劇直接反向輸出文化。
TikTok 上北美大媽們瘋狂整活,一口塑料中文念叨“霸總”“替嫁”“贅婿”。
這些中文熱詞直接變成流量密碼,這波文化輸出簡直贏麻了!
網文風靡,全球爽點通吃
其實,中國短劇在美國的火爆,並非孤立的文化現象。
近年來,中國文化的多個領域在海外都呈現出風靡之勢。
在出海賽道上,中國網文堪稱短劇的“前輩大佬”。
早在中國短劇火爆海外前,它就已經殺出血路,成功開辟海外戰場。
國內超 2000 萬網文作者火力全開,每年怒產約 30 萬部作品。
直接打造出全球規模最大的故事素材庫,海外讀者直接被狠狠拿捏。
中國網文主打一個“萬物皆可寫”。
玄幻仙俠、曆史言情…… 隻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寫不出!
像《慶餘年》《全職高手》《鬥破蒼穹》這些神作。
在國內直接掀起“全民追更”狂潮,到了國外照樣圈粉無數,海外書粉那叫一個瘋狂。
閱文集團 CEO 侯曉楠甩出的數據更是炸裂。
2024 年,英國、希臘、西班牙等歐洲國家直接霸榜閱文海外業務增速TOP10。
希臘更是一騎絕塵,增速直接飆到 80%+。
英國的讀者數量也超680萬,同比增長近30%。
2024年11月21日,中國網文還在英國創造了一個高光時刻。
《慶餘年》《詭秘之主》等10部中國網文被大英圖書館收入囊中。
要知道,這可是繼 2022 年16 部網文入庫後,中國網文的二次 “上分”。
作品被翻譯成 N 種語言,全球讀者瘋狂安利。
直接坐實中國網文在歐洲文化圈的“頂流”地位。
最絕的是,中國網文不僅輸出了中國文化,還培養了一批創作者。
不少外國友人開始從“忠實書迷”變身“網文作者”。
到2024年底,起點國際直接培養出 46 萬海外網文大神,產出約 70 萬部原創作品。
在意大利米蘭的一間公寓裏,23 歲的雅各布正對著電腦屏幕敲擊鍵盤。
他筆下的奇幻世界裏,既有西方神話的精靈古堡,又藏著東方仙俠的禦劍飛行。
這個懷揣寫作夢的年輕人,三年前還是中國網絡文學的忠實讀者。
如今已成為閱文集團 “起點國際” 平台上的熱門作者。
他的作品瀏覽量突破百萬的那天,特意在社交賬號上用中文寫下“感謝道友”。
這個被海外讀者創造的英文詞匯 “Daoist”。
早已成為他們之間心照不宣的接頭暗號。
而小說和短劇的風靡,也讓全世界都掀起了一波中國熱。
近些年來,漢服、春節、中國禮儀也成了老外中的新潮流。
文化新絲路崛起,全世界掀起中國風
當巴黎南郊的國璽公園迎來一年一度的櫻花季時。
總會出現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粉白花海間,中法愛好者身著漢服,在古琴聲中煮茶論道。
博衍漢章傳統研習會的這場櫻花上巳節。
從 2008 年創立時的寥寥數人,發展到如今 700 餘人的規模。
會長安娜說:
“最初大家隻是覺得漢服好看,後來發現穿漢服的過程本身就是在體驗文化。”
這種從 “好看” 到 “懂禮” 的認知深化,正在全球漢服愛好者中蔓延。
TikTok 上 16 億次的“#hanfu”瀏覽量,記錄著漢服的全球時尚之旅。
紐約博主用漢服搭配馬丁靴拍攝街拍。
東京少女將和服腰帶與漢服馬麵裙創意結合。
倫敦設計師從明製立領中汲取靈感推出新係列。
這種文化挪用並非簡單的元素拚貼,而是基於理解的再創造。
當一件衣服能引發人們對其背後工藝、曆史的探究時。
它就不再隻是服飾,而成了文化交流的媒介。
而隨著入境免簽政策的便利化。
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選擇以漢服為 “通行證”,開啟他們的中國文化之旅。
現在在中國的各大景區,處處都能看到穿著漢服的外國人。
而隨著春節成為了聯合國的法定節假日以後。
國外的年味兒也越來越濃。
包餃子、放煙花、舞龍舞獅。
有些國外的慶祝活動甚至比國內的還熱鬧。
結語
中國短劇、網文、漢服以及赴華旅行等文化現象在海外的風靡。
反映出中國文化正再次走向世界,並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這背後,有著諸多重大意義。
它不僅推動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還為國際關係的改善發揮了積極作用。
相信在未來,隨著中國文化的不斷創新與發展。
會有更多的中國文化產品走向世界,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而麻豆一区二区三区,也有幸見證這一偉大的文化輸出曆程。
期待著中國文化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